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假山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秦汉宫苑叠山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总经理

小刺猬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2012-11-7 08:28
  • 签到天数: 30 天

    [LV.5]常住居民I

    贡献
    7748
    假山币
    7658
    威望
    4688
    注册时间
    2012-9-7
    在线时间
    118 小时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1:30: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秦汉宫苑叠山

        秦汉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的开端,对皇家叠山而言,也无疑是初创阶段。秦汉以后,人工山水开始替代先秦时期的建筑成为园林欣赏的主要内容,故有“山水宫苑”之称。《历代宅京记》所描写成阳官苑,“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园林山水规模极大。但仅从文献记载看,并不能确认这种园林中人工叠山的成分,或有可能只是利用天然山水环境,将宫室殿阁散布于其中,才有可能使规模大到“穷年忘归,犹不能遍”的地步。但是,秦代宫苑中,山水与人工景观已融为一体却是事实。
        秦汉宫苑布局原则归结为一点,就是法天象地。宫苑巨大的平面象征着帝国辽阔的版图和囊括四海的气度。秦咸阳宫苑,“表南山之巅以为阙”,“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汉昆明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规矩制度,上应星宿。”对于宫苑山水布局而言,这种体象天地的布局,则表现为蓬莱神话及蓬莱山水模式的建立。有关秦汉宫苑“一池三山”的记载甚多,略举一二:“武帝开上林,……穿昆明池象滇河,营建章,风阙、神明、驭娑,渐台,泰液,象海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莱1。”“其(建章宫)北冶大池,渐台高二十丈,名日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建章宫太液池中的土山渐台之制在东汉以后逐步兴盛,被许多贵族造园所效法,成为早期园林山水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兰池宫在池中筑假山象征海上仙山的做法,比先秦时期的筑高台求仙的做法更富于自然意象,并开启了宫苑园林掘池筑岛象征海上仙山的先河。汉代以后,这方面的造园记载逐渐丰富起来,《史记·封禅》和《汉书·扬雄传》等文献对此都有记载。
        汉代的长乐、未央、建章、桂宫等宫苑中都有规模巨大的人工土山。据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未央宫的外宫和后宫都有石渠水贯穿,渚而为小型水池十余处,还分布着人工堆筑的土山若干处”,形成了较浓郁的园林气氛。在布局严整的宫殿建筑群中,用筑山、水池点缀其中,以消弭高度对称布局的拘谨和呆板。这种做法与秦代将那种“弥山跨谷”的宫苑布局方法很不相同。就景观构造而言,秦代的宫苑散布于群山之间,只是自然山水的一部分。而西汉宫苑却主动将人工筑山和水池庭园全部纳入严整的宫殿建筑群中,将山水变成宫苑的组成部分和欣赏的对象,山水园林的精致程度因之大大提高,这在中国宫苑山水营造历史上是具有开创性的,隋代的西苑和唐代大明宫、兴庆宫等宫苑都沿用了这种人工山水围绕宫苑建筑的手法,隋西苑还因之开创了用线状水系联络多座宫苑的园中园布局。
        正史有关于西汉上林苑和建章宫叠山的记载比较简略,根据司马相如
    《上林赋》、班固《西都赋》和张衡《西京赋》等文学作品的描述认为,上林苑有“更为丰富多样的(叠石)形式,也更为典型地代表了汉代这一时期造园技艺的水平。”《西京赋》描写上林叠山“触穹石,激堆崎,沸乎暴怒。”《上林赋》的描写更为具体,所谓“盘石振崖,嵌岩倚倾,嵯峨集橐,刻削峥嵘”。上林苑中既有叠石为山,也有叠石为驳岸的景观·。班固《西都赋》中对建章宫太液池也有类似的描述,“扬波涛于碣石”,“滥瀛洲于方壶,蓬莱起于未央”,“岩峻崔翠,垂石峥嵘”。参照汉梁王兔园及袁广汉园林有关叠石的描述,可以推断这样的描写一定是有所本,有所比照的。
        《上林赋》中还特别提到了早期皇家园林的洞窟结构。“夷蠼筑堂,累台增成。岩突洞房,频杳眇而无见,仰攀檬而扪天,奔星更于闺闼。”李善的注疏指出,所谓“岩突洞房”,是指“于岩底为室,潜通台上也”。表明这是一种早期的上台下洞式的叠山结构,洞窟内部还设置磴道通达山顶平台或上层石屋。曹汛先生认为这类石假山结构很可能只是一种凹入的山岫,未必是后世所说的前后贯通假山的洞窟,其形式可能更类似于汉初梁王兔园的“栖龙岫”。
        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描写了汉代大型假山洞窟的真实规模。王延寿赋称之“岩突洞出,逶迤诘屈周行数里,仰不见日。”这种超大规模的洞隧结构在元代小蓬莱以及今存的清代琼华岛假山中有成熟形式,但就现存大型洞隧的实际规模看,也仅仅数百米,《鲁灵光殿赋》所述延绵数里的山洞似有夸张,亦有可能是利用天然山洞改造而成。不过,仅就以上所列文献记载可以认为,汉代皇家宫苑中已经出现了较为丰富复杂的,昏tlj形式,诸如岩岫、洞窟、洞屋和大型洞隧结构并不鲜见。
        需要指出的是,汉代的掘池叠山,模拟仙境的做法,不仅在皇家宫苑中十分普遍,在汉代的许多藩王、贵戚的私家园林中也有所兴造。典型者如西汉梁王刘武和东汉大将军梁冀的园林叠山。梁王兔园,又称梁园,是中国造园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作品。在造园叠山中,梁王兔园同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不可回避的是,梁王兔园也是叠山研究中争议最多,疑点最多的个案。围绕它的文献记载,在诸如园池位置、叠山风格过于成熟等问题上,有过种种不同的观点。本章重在讨论叠山风格,限于篇幅,不可能对这些问题作一一展开,只将个人观点,陈述如下:
        (1)梁王兔园的位置,大体有三种说法。一说在大梁3(今开封),一说在睢阳(今商丘),一说在西京或三辅4(汉长安附近)。笔者依据《史记·梁王世家》的记载,认为兔园在睢阳,即今河南商丘境内。
        (2)《西京杂记》和《三辅黄图》对于兔园叠山风格的记载过于成熟,并极类似于后世对唐代宁王山池院的景观记载。有学者认为“所说肤寸石,落猿,栖龙岫以及鹤洲、凫渚等记载,很可能是唐宁王九曲池中的事物。”笔者认为,此说难以成立。参证西汉上林苑和1东汉的鲁灵光殿的有关记载,不难发现,诸如用小石包土或以五彩石错置于山脚水际,以及叠石为山岫、鹤洲等叠山驳岸手法,不仅多次出现,而且样式已十分成熟。各种文献所记载的叠石风格都较为统一,并非历史上的孤例,而恰恰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叠山方式。考古人员在对西汉南越王宫苑、汉建章宫太液池以及对日本飞鸟时代的池泉庭的发掘中,也发现池底有大量细砂、卵石(文石)的积层。证明史料所载汉代园林出现鹤洲,凫渚一类的缓坡驳岸景观是可信的。
        兔园的成熟手法体现为筑山置石和用石驳岸理水两个方面。从文献记载看,兔园中已经具备了后世人工山水园几乎所有的要素:土山、错石、卵石(或细砂石)、洲浜、山岫(或洞窟)等。《三辅黄园》、《西京杂记》、《述异记》等多部文献都提到了兔园的洲岛、矶滩和凫渚等水岸景观。与稍后袁广汉园林的景物描写十分相似。似乎可以说明,这类平远风格的水岸置石手法,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十分成熟。汉代园林的滩景、曲水大量采用各种质地、色彩、纹理的佳石(文石)错置于山腰、坡脚,或积于池岸,用以增添山池景观的审美情趣,突显出神话中的蓬莱仙境的景观意象。西汉园林叠山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和土筑山、错石驳岸、曲水、激水、沙洲等土石造景手法,在中国叠山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后世山水庭园所出现的种种景观要素和手法,几乎都能在西汉园林中找到其雏形。
        这种景观模式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池泉庭的山水结构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现存的日本平安、镰仓等时代的山水体庭院中,仍有大量彩石驳岸、玉石洲浜以及洲岛上置峰石,模拟动物形象等园林手法1。显然是受到中国园林影响结果。
        但是,西汉宫苑仍然处在“台苑”式园林(水池和高台组合)向人工山水园林的过渡中。叠山和台榭建筑结合的景象在秦汉园林中仍十分普遍。譬如,未央宫中有“东山台”和“西山台”;西汉成帝时代的王氏五侯造园“土山渐台西白虎”,规模势同王家,但形式却依旧是古风犹存。此时的园林叠山理水大都以神话仙境为模板。因此所谓“模山范水”,虽然规模庞大,尺度与真山无异,但在手法和意境上却充满了象征意味,与自然山水的关联不大。皇家宫苑和一些王侯贵族的园林叠山,虽然手法别致,也曾出现一些大规模模仿真山的迹象,但园林中的“山”、“海”模式大多只是求其外形,取其意象,总体风格仍处于十分幼稚的阶段。东汉以后,园林叠山开始逐步转向模拟自然真山,人们更多地将叠山作为园林审美的对象,而非早期那种神山仙境的原始图式。西汉宫苑那种粗线条的大规模土山也开始逐步向注重细节的写实模拟和自然主义手法演进。东汉的梁冀园林叠山是汉代叠山风格转变的重要标志。
        梁冀1所造之园,史载较为确切的有两处,即位于河南城西的兔园和洛阳城内的“西第”。梁冀于洛阳城内建造的宅第园林,是汉代叠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见于《后汉书·梁统列传》“冀乃起大第舍”和明袁宏道的《后汉记》“冀于洛阳城内起甲第”等文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后汉书》所记“采土筑山,十里九阪,以像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等描写。
        梁冀在园中摹仿自然真山——崤山,筑造人工假山,是叠山史上的创举。这是中国叠山从具体细节层面描摹真山实水,用自然主义手法叠山的开端。东西二崤相距三十余里,势如关隘,东崤有长阪数里,林深涧绝;西崤为石阪十二里,险绝不异东崤。东崤又称土崤,西崤又称石崤。梁冀园叠山的模仿二崤山是颇费心思的,袁宏道《后汉记》称其穷极工匠之巧。张瑶的《后汉记》则描述其假山“山多峭阪,以像二崤。”崤山多峻阜绝涧(班固语),梁冀园假山则“多崤阪”,盖以土山叠石模仿峭壁绝涧,形成一一对应的景观形式。为了适合城市园林场地,梁冀园假山已经有了“缩移摹写”的倾向。此时人工堆山已经注意到自然山势起伏绵延,岗峦逶迤之势,比西汉象征性的一池三山和大体量筑土之山,显然要精致细腻,更近于自然真山的意境。
        关于梁冀园叠山的规模,一般都以“十里九阪”的记载判断其规模仍然十分巨大。不过,就梁冀园选址于城市中看,(于洛阳城中起甲第)其园林叠山的规模不可能太大2。周维权先生称梁冀园叠山是真山的缩移摹写,这种判断是较为可信的。而这里所称的“十里九阪”,很可能只是虚指。在《汉官典职》中,也有所谓“宫中苑,聚土为山,十里九阪”的记载,所指并非宫苑山水的真实尺度。
        东汉土筑山体的规模尺度已较西汉时期大大减小,不再追求那种吞吐宇宙的博大气势,转而通过景物细节的摹拟,造成如真山一般的意境。除了用叠山手法模拟自然意境,梁冀园还于假山上广植林木,蓄养禽兽,以增强人工山水的山野气氛3。范晔称之“林深涧绝,有若自然”,这与后世关于张伦园林叠山风格的评价极为类似。东汉园林叠山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然主义叠山向写意叠山过渡的阶段,其筑山规模小于西汉,但又远远大于后世的城市山林。在叠山手法和意境营造方面,东汉叠山已经具有手法精致化倾向和写意风格的雏形。   
        总体上,秦汉时代的皇家园林尚处于早期高台园囿和模拟神山仙境和自然主义、写实造园的过渡阶段,宫苑叠山表现出如下特征:
        (1)人工模仿自然山水或模仿神山仙境是皇家宫苑叠山的主要手法。大规模、等尺度的写实特征相当突出。园林叠山尚处于初创和幼稚时期,基本没有对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
        (2)这种以宏大的规模、超自然的手段再现自然真山的叠山方式,往往需要以大量的奴隶劳动为代价。说明汉代以来的统治者继承了早期皇家借园圃以炫耀财富和权力的传统1。
        (3)大量放养禽兽于山林水泽之间,以增加人工山水的自然气息,是早期园林叠山表现自然意境的共同手法。《汉官典职》中,有关“宫中苑,聚土为山,十里九阪,种奇树、育麋鹿、鸟兽百种”等记载,充分反映了皇家园林在自然气氛营造方面的特点。
        (4)早期皇家叠山尚缺少对山水精神层面的表达。中国山水园林中,那种物我交流、情景交融的审美形式和山水文化精神尚未形成。此时的皇家园林叠山还处于十分幼稚和粗放写实的阶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假山网|联系我们|诚聘版主|积分规则|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74963号

    手机版|假山网   

    GMT+8, 2025-11-12 11:52 , Processed in 0.08109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公司名称:深圳市山月园园艺有限公司;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石岩镇苏氏山水工业园;

    联系电话:1392389858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