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前,山水画注重“远观以取其势”的全景风光,直至南宋开始描绘“近观以取其质”的山水局部,以马远、夏圭为代表,或写山之一角.或染水之半边,人称“马一角,夏半边”。简练的画面构图偏于一角.留出大片空白,即‘“白黑”的构图手法,将观者的目光带入一片虚空之中,产生水天辽阔而悠远无限的意境。明清之际的私家园林多选址干闹市,空间有限,一些叠山家们也选择了这种刻画大山局部的造景手法。
清代叠山家张南垣少年学画,以画意垒石叠山,他采用“截溪断谷”的手法,以真实尺度追仿真山大壑的山根山脚。仿佛“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他主张筑“曲岸迥沙,“平岗小板”和‘“陵阜破陀”,“然后错之以石,缭以短垣,豁以密镖”,造假山仿佛“处于大山之麓”,使游人对视野以外的空间产生联想。沈约诗《沐休寄怀》说:“虽云万重岭,所玩终一丘”,事实上.当人们亲身游历真山时,因‘“身在此山中”,而只能见到局部的景色,但是这局部却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不论是山水画家还是叠山家都逐渐捕捉到这一真实感受,在艺术创作中只是再现真山大壑的局部,使观者由斑窥豹,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在有限的空间中体味无限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