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点缀与配件安置是丰富作品内容、表情达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中国画论中有“山以林木为衣,以草木为毛发”,“山之体,石为骨,树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之说。较为形象地说明了植物、配件与山体之间的整体的关系。如果山石上没有一点植物点缀,按就成了毫无生机的荒山秃岭,令人乏味。同样,自然山水与人的活动也是分不开的,如全部景物中没有一点的人、亭、塔、船等配件,就会显得气氛冷清,山寂地疏。缺少生命活力。因而在山石中点缀植物与安置配件可以使画面产生情趣盎然的勃勃生机,可以帮助表现特定的题材,增添作品的观赏内容,加深作品的含意。使作品产生一种亲近、自然、和睦、融洽的氛围,这样作品就容易为欣赏者所接受。所以说山形水势与植物、配件不可分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而显其灵妙。
山水盆景的植物点缀要根据题材、山形、布局以及石种等综合考虑。并要符合自然规律和透视原则。如高耸挺拔的山峰,宜在半山腰栽植悬崖式树木;山坡丘陵,宜栽植矮小的树木;而江南土山,则宜半枝莲和青苔为主。要掌握近山植物、远山种苔;下面大、上面小的透视原则。并做到疏密得当,不可满山遍布,遮山挡峰,掩盖了山峰的秀丽。选择的植物应株矮叶细,宜小不宜大。中远景山水要尽量做到“丈山尺树”的比例关系,有些近景由于是局部的特写,可作适当的夸张。
山石中的配件安置应“因景制宜”。何处宜亭、塔,何处宜舟、桥,都要服从景物的环境需要。唐代画家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断岸坡堤,小桥可置。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则居舍。”这说的是配件位置的安排要合乎生活规律。另外还有注意大小比例,透视关系,以少胜多,露藏得宜。所以一般来说亭、阁可置山腰间;塔宜置山势平缓的配峰上;舟楫多置于宽阔水面上;房屋、茅舍应置于山脚坡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