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经过王莽短暂的篡位,起自宛、洛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豪族大地主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公元26年定都洛阳,是为汉光武帝。
东汉中期以后,贵族、官僚、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园林,形成封建大地主庄园具有一定范围的经济实体。在一个庄园范围内,不仅田地属庄园主所有,就连山林川泽地和园林等也往往为其所霸 。园林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多种经营的农业,还有各种手工业,主要为满足庄园主自身的需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园林内,园主与生产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后者即史书中所谓“宗族”、“宾客”、“徒附”,成为封建制度下的依附农民。大的庄园主为防止农民反抗,一方面利用宗族血缘关系笼络人心,另一方面又修筑坞堡,拥有私人园林地主武装。
东汉后期,大地主庄园在组织园林农业生产方面虽曾起过一定作用,因而随着它的长足发展,必然导致国家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东汉末年军阀、豪强割据状态的形成,即是与这种大地主园林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秦灭六国,封相国吕不韦为文信侯,封邑即在洛阳。吕不韦在东周王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大园林城池,修建漕渠和南宫,奠定了东汉洛阳城的雏形。
东汉洛阳扩建秦代城垣,城区略呈长方形,园林遗址实测13000米。共设城门十二座。城内有南宫和北宫两区,合占城区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南宫为秦代旧宫,正殿名却非殿。南宫与北宫相距七里,明帝时人修北宫,其正殿德阳殿最为宏大雄伟。南宫、北宫分别为大朝、寝宫性质,此外,洛阳城内还有永安宫、濯龙园、西园、南园等园林宫苑。城区的其余地段则为居住闾里、衙署区和市集,占地不到城区的一半。全城并没有形成以主要宫殿为中心的轴线,也未遵循周代都城的以王城为核心的营国之制。但闾里及市集分布于城之东、西、南,比起西汉的长安,城市功能分区较合理,有利于城市经济 的发展。宫廷园林景观建筑所占比重较长安低而且集中于城中央及北半部,城市布局趋于严谨。这些,都表明东汉洛阳的城市规划较之西汉已有所改进,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都城规划开创了先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