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假山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综述及若干问题探讨(转)

[复制链接]

821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总经理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2013-5-20 08:40
  • 签到天数: 47 天

    [LV.5]常住居民I

    贡献
    8517
    假山币
    2760
    威望
    3487
    注册时间
    2013-3-4
    在线时间
    142 小时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1:09: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摘要:

        本文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古典园林研究主要历程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总结其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和历史地位;对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几个重要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特色作简要论述;对当代园林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综述;园林文献

        1早期中国古典园林研究历程概述

        近代以来中国园林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研究;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的研究;3,80年代以来的园林研究。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园林研究的第一个高峰。童寯先生早在抗日战争前就曾遍访苏、杭、沪、宁一带江南名园,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摄影,于1937年成书《江南园林志》。书中论述了造园、假山、沿革等五方面问题,对假山艺术的阐释尤其精到。该书的一个突出之处是,最早采用了测绘、摄影等现代手段研究民国以来江南园林遗迹,一改以文字描述为主的传统方法,为当时江南地区“日益凋敝”的私家园林留下了宝贵的图片测绘资料,对于研究民国以来江南私家园林的历史原貌,尤其具有参考价值。《江南园林志》的主要学术观点可归结如下。

        重视工匠和专业造园技术。童寯认为,“自来造园之役,虽成局或由主人规划,而实际操作者,则为山匠梓人,不着一字,其技未传。”对于宋明以来的文人园林著作,如《癸辛杂识》,《闲情偶寄》,《浮生六记》等,童寯认为,“类皆断锦孤云,不成系统。”对中国文人论园的种种附庸风雅之弊,先生亦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清代的园林理论家李渔乃是“真通其(造园)之人。”余者“皆嗜好使然,发为议论,非本身之经验。”稍后的日本人冈大路在《中国宫苑园林史考》(1934)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二者都繁锐地觉察到自晚明以来,文风剿袭,重赏轻技的种种弊端,以及这种风气对中国造园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明代以来众多的造园大师,山匠梓人,身怀绝技,如清初的张南垣父子和戈裕良等人,但其技艺多限于口传心授,不着一字,虽能“丘壑在胸,借成众手”,却大多湮灭无传了。“士匠分途”,重士轻工的积习严重影响了中国造园理论的传承和发展。该书至今仍堪称中国园林研究中论述最精审,评价最准确全面的专书之一。

        30年代,由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编辑,著名学者梁启雄、刘敦桢校补的《哲匠录》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道器分涂”、重士轻工的陋习,让那些具有实践经验,亲身经历叠山营造的能工巧匠名垂青史。甚至对那些声名不佳的昏君佞臣,如杨广、石虎、朱勔等辈,也因其对园林营造所做出的贡献而悉数收入。这种做法既还原了历史原貌,又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罗哲文先生在序言中盛赞此书是,“理论与实践,士与匠结合的成功范例。”本书为中国园林理论尤其是人物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条简洁清晰的人物线索和崭新的研究思路。

        近代著名造园理论家、教育家陈植先生早在抗战期间陆续撰写了《中国造园家考》、《清初李渔的造园学说》等文章,发表于《东方杂志》、《日本造园研究》(1936,第16卷)等学术刊物。陈植的早期研究同样是由造园人物研究开始。陈植的《筑山考》一文,是第一次提出叠山工匠以及假山作等问题,这在30年代显得极具开拓性。陈植从50年代起就着手《园冶》一书的注释和考证,并于1964年完成研究初稿。1981《园冶注释》第一版面世,此书是最早系统阐述《园冶》的一本专著。《园冶注释》的出版是中园林理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注释》出版后,围绕释文的正确性,以及《园冶》一书的时代背景探讨,引发了园林理论界一系列讨论。这场讨论将当代园林理论研究和对《园冶》的认识都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曹汛先生在1984年发表题为《园冶注释》释疑举义的专文,解释了《园冶》一书的部分重点和难点。重庆建工学院的梁敦睦先生又就张家骥《园冶全释》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先后四次在《中国园林》杂志上发表文章,坦陈自己的观点,并与张家骥先生商榷(1983)。这些都为今人解读和研究《园冶》这部奇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植先生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继《园冶注释》以后,陈老在80年代初连续出版了《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1983年,与张公弛合著)、《长物志校注》(1984年)等重要的园林集注。尤其是《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一书,集先生30余年调查中国名园的历史文献,文人手记的成果,该书在文献选取的专业性,全面性和解释文献的深度等方面均相当突出,对论证、发掘和保护中国古代名园艺术价值,推进当代园林理论研究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出版于1988年的《造园文集》收录了陈植先生一生主要的论文资料以及三部园林集注的序言。其中《筑山考》、《清初李笠翁之造园学说》、《明代造园家计成》等文章,均发表于抗战期间的《东方杂志》(1944年),极难搜寻,此书将先生早年的文论合于一集,大大地方便了研究,故弥足珍贵。

        作为中国园林早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陈植的论著与童寯的《江南园林志》视角有所不同,陈植的论述更着眼于造园技术、材料、工匠等方面的研究,对于许多技术性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强的开拓性。

        50年代的中国园林研究以刘敦桢、陈从周、杨鸿勋等人的苏州古典园林考察为代表。刘敦桢的研究文稿论述简短精辟,照片由专业人员拍摄,图文质量均属上乘。这次考察的全部14处苏州园林的照片、文稿和测绘图纸汇编后成书《苏州古典园林》,成为研究苏州园林解放初期历史原貌的重要依据。刘敦桢研究的原文以考察报告形式发表于《南京工学院学报》(1957年,第四期),文献价值较大。

        1956年,时任梁思成助手的杨鸿勋先生,也对江南园林进行过类似考察。这次研究耗时二十多年,横跨文革,但直到80年代,其研究成果才在《建筑历史与理论》、《文物》等刊物上陆续发表,并最终被收入专著《江南园林论》。

        综合30至50年代的研究,体现为如下特点。1、研究者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园林研究的先驱童寯、朱启钤、刘敦桢、陈植、杨鸿勋等多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善于融会诗文绘画等多门类艺术于一炉,加强了研究的深度。2、研究的实证性强。童、刘、杨等人的研究专著都是基于实地考察报告而成书。其共同特点是,以描述事实和技术性内容为主,极少掺杂个人议论。

        日本学者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同样始于上世纪30年代。最早的专著是冈大路著《中国宫苑史考》,(农业出版社.1988)。本书以文献汇编为主,夹以简短的观点阐述。书名虽称“宫苑史考”,实则论述范围包括全国各地的私家园林。作者引用了多种中国古代园林文献和地方志,内容较为翔实。《中国古代宫苑史考》还对中国园林史上几部重要著作,如《园冶》、《长物志》、《一家言》、《洛阳园林记》、《游金陵诸园记》等,给予专文论述,参考价值较大。田治六郎的论文《太湖石》(1948年)、《从洛阳名园记与金陵诸园记看宋明两代庭园》(1949年)等文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园林叠山的重要资料。

        2 80年代以来综述类研究和文献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1998)。这项研究起于70年代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颐和园”课题研究。加之作者多年来在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讲学的课件和手记积累,始能蔚为大观。此书史论研究综合性强,资料引证极为丰富而严谨。对中国园林的发展源流、背景的叙述较为详细,尤其对明清园林的发展总结较其它著作有很大推进。

        类似的综述性研究还有刘策的《中国古代苑园》(1979年)、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1984年)、安怀起《中国园林史》(1988年)、王铎《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2003年)和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2006年)等著作。刘策的《中国古代苑园》以北京西苑三海、颐和园、圆明园等三山五园以及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的实例评述为重点。王铎的《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则更关注从文化、哲学、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政治背景等方面,分析了从古代苑园直至清代皇家园林的发展规律。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是少有的全面介绍中国古代园林历史的专书,全书长达120万字,集作者平生之所学。所述历史上承殷周,下至明清,从皇家宫苑到全国各地的私家园林几乎无所不包,且包括了相当篇幅的古代文献摘录,具有工具书、资料汇编和专家评述三方面指导价值。

        清华大学早在70年代开始的《颐和园》专项研究是清代皇家园林遗迹研究整理的又一力作。此项研究汇集了周维权、楼庆西、徐伯安等多位园林理论大师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现存遗迹的精细测绘和科学复原,保存了大量乾隆时期园中园布局的基础资料,为一代名园的恢复和保护奠定了基础。

        孟兆桢、金承藻等老一辈专家编撰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1994)是当代中国第一部建筑技术史专著。书中对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进程作了阐述,还对工程做法、技术经验和成就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全书共十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木工建筑、土构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城市建设工程、园林工程等施工技术细节,并附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大事年表,对研究传统造园技术的发展演变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天津大学九十年代以来借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清代皇家园林综合研究》、《清代皇家园林综合研究续》以及《样式雷图档整理》等项目,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对清代皇家园林的工官制度、建筑技术、布局模式和空间意象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推动了清代皇家园林的综合研究水平。此外,天津大学研究团队还对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等处的清代样式雷图档进行了系统发掘和整理。这种以图形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避暑山庄、北海等皇家园林的专项研究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天津大学的其它研究成果还有《清代内廷宫苑》(1986)和《清代御苑撷英》(1990)等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专著,以实地测绘和现状遗迹研究为主,对清代御苑北海以及乾隆花园等内廷宫苑进行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详细测绘,为新一轮皇家宫苑园林的专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80年代以来的园林考证研究继承了50年代以来注重实地调查的传统。这一阶段的研究保留了建国后幸存的一批古典园林的原始资料。考察报告中提及的大部分园林,如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研究为揭示北方古典园林的真实面貌,为将来有可能的重建、复原工作留下了可靠依据。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假山网|联系我们|诚聘版主|积分规则|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74963号

    手机版|假山网   

    GMT+8, 2024-11-23 09:46 , Processed in 0.1071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公司名称:深圳市山月园园艺有限公司;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石岩镇苏氏山水工业园;

    联系电话:1392389858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