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假山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假山艺术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总经理

小刺猬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2012-11-7 08:28
  • 签到天数: 30 天

    [LV.5]常住居民I

    贡献
    7748
    假山币
    7658
    威望
    4688
    注册时间
    2012-9-7
    在线时间
    118 小时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0:09:3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假山艺术
        堆山是中国园林的特点之一,对于形成中国园林的民族风格有
    蘑要的作用。堆山是以造景游览为主要目的,结合其他多方面的功
    能,以土、石等为材料,模拟自然山水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人工
    堆筑的山景。园林中堆山称之为“掇山”、“筑山”、“叠山”。
        凡人工在园林中堆筑的山一律称为假山。人们通常称呼的假山
    实际上包括假山和置石两部分。
    (一)假山类型
        假山依山体的构成材料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相兼的山;按其
    造景作用分为主景山、配景山、障景山、隔景山和背景山等;石构
    假山依其在庭院中的位置又可分为庭山、壁山、楼山、池山等
    类型。
        堆筑假山的材料主要是土和山石,有一定局限性.不可能过高
    过大。占地面积愈大,石山愈不相宜,所以大山用土的原则在今天
    尤其值得重视。小山用石,可充分发挥堆叠的技巧,使它变化多
    端,耐人寻味。而且在小范围内,也不宜聚土为山,庭园中点缀小
    景,更宜用石。当然这两个原则都不是绝对的,不过一是以土为
    主,一是以石为主,总的精神是土石不能相离,主要便于绿化。同
    时他又指出土石的关系,说土山的缺点是容易崩毁,用石围在外
    面,以防止水土流失,这些见解对今天的造园堆山仍有指导性意
    义。另外,所谓“石包土”就是“外石内土”是我国堆山的普遍做
    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到处可见。所谓“土包石”则是将石埋在土
    中,好像天然土山中露出石骨一角,可埋置在山坡、草地边缘和道
    路拐弯处,起装饰点缀作用。创造起伏的丘陵地可用此法,如同山
    之余脉。
    (二)    山石的空间美学特征
        中国园林“无园不石”,山石作为主要的造园要素,作为园林
    完美对象,它们往往互相因依,或在园林庭院里孤峰独峙,或散置
    在山坡路旁,或堆叠成形态各异的假山,或制作成精美的山石盆
    景。人们不仅欣赏它的千姿百态,而且广泛利用山石作为驳岸、挡
    土墙、花台、栏杆等工程上的构筑材料。明清两代,人们对庭院内
    的孤赏石更为偏爱,人们为什么爱石、品石,会对山石有如此亲和
    的审美关系,这主要源于山石特有的表现与外的形体之美和凝聚在
    内的审美属性。
        (1)表现于外的形体之美——瘦、透、漏、皱、丑
        山石产于自然界,属自然之物,因此景观山石具有自然美的素
    质,我国地域辽阔,山石资源丰富,由于不同的山石生成的环境不
    同,其形质带给人的美感亦不同。杜绾《云林石谱》评赞英石,提
    出“瘦、透、漏、皱”四个字,这实际上是提出了石的四大审美标
    准。此后,。随着品石风气的日盛,人们又提出了“丑”、  “巧”、
    “拙”等品评标准,这里仅就石之“瘦”、“透”、“漏”、“皱”、“丑”
    的审美特性,作一简单的论述。
        所谓“瘦”,这是对石的总体形象的审美要求,即“壁立当空,
    孤峙无倚”,它好似亭亭玉立的淑女,高标自持的君子。在中国古
    典园林中,符合“瘦”这一标准的名石很多。苏州著名的留园三
    峰——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无不具有清秀,挺拔的“瘦”的
    品格,尤其是冠云峰孤高而特瘦,漏皱而多姿,三峰中尤以冠云峰
    为最。
        关于“透”和“漏”,其解释历来有所不同,且二者有相似、
    相通之处。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其实,“透”是
    指通过,穿过之意,用于品石则指石孑L相通。“漏”用于品石,主
    要强调石上有孔穴。一般来说,孔穴有透与不透两种,“透”是
    “漏”的属性之一,是“漏”的高级形态。因为,从其形成的难易
    来说,孔穴相通,其形成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其美学价值也就更
    高。冠云峰通体上下布满孔穴(即为“漏”),阳光的照射下,层次
    分明,明暗突出,空间感极强。在石的顶部也有一个通透的“石
    孔”这是全石的精华。石的“透”“漏”之孔,不但赋予三维空间
    的实体嵌空玲珑、丰富奇特的外形表现,而且还使之整体的立面造
    型变化多端,奇幻莫测。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这一相传为宋代
    “花石纲”遗漏下来的奇石,高达3米有余,形如千灵芝,通体都
    是孔穴。据说,在下面孑L穴焚一炉香,上面各孑L穴都会冒出缕缕轻
    烟;而在上面孔穴中倒一盆水,下面各孔穴会溅出朵朵水花,可谓
    石中的精华。
        皱即是皴。在园林中,皱就是石面上的凹凸和纹理,也就是计
    成《园冶》所说的“纹理纵横,笼络起隐”。对石来说,“皱”的功
    能是“开其面”,即破囫囵之体,去平面之态,使之立面层棱起伏,
    纹理丰富。这样石上受光面就富于变化,色调就不会呆板,从而使
    人感到耐看,有趣味。
    “丑”是相对于美而言的,以丑品石,由来已久。“怪石以丑为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艺概·书概》)。因此,石形之“丑”,实际上是一种既不对称均
    衡,又不符合比例的一种奇怪的美,一种让人可畏可怖而又可惊可
    敬的美。在外部形态上,丑石表现为“雄、秀、奇、怪”。
        (2)凝聚在内的审美属性——神、古、骨、情
        山石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与其出于自然,神古而有骨、有情
    的内在特征有关。
        神——是指古代先民把山水神化了。而山石为山之所产,故山
    石也带有神的灵性。石是金、木、水、火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必不
    可少的物质要素。“女娲炼石补天”也反映了先民对自然物石加以
    神化并进行崇拜的一种审美心理。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从有
    “灵活通之意”的仙石迸裂出石猴写起。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从女娲补天剩下未用而弃于青埂峰下的一块石头——“形体倒也是
    个灵物”写起,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山、石的审美心理。
        古——石的形体,虽千奇百怪,不可言说,但都是由于风吹浪
    激,日晒雨淋,历经多年而缓慢生成的。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本身
    就有古老漫长的历史。故而,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史上,也总是把
    “石”与“古”两个字紧紧地绾结在一起。文震亨在《长物志·水
    石》中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这一园
    林美学名言,概括了这样一种园林审美现象,即人们面对奇石名
    品,往往会萌发怀古之思。
        骨  指“风骨”、“骨气”、“骨力”、“骨格”、“骨相”等。在
    园林美学里,以石为骨的审美内涵也是很丰富的。“地以名山为之
    辅佐,石为之骨,川I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土为之肉”(《博物志·
    地》)。“石者,天地之骨也”(郭熙《林泉高致》)。这些都高度肯定
    了石之“骨”的内特性。
        情一一是指山石的情感、情趣、人化性格,如选石强调山石的
    “瘦、透、漏、皱、丑”,因为里面蕴含着不同的审美情趣。以
    “瘦”比拟不屈不阿的风骨,以“透”比拟耳聪目明的意态,以
    “漏”暗喻血脉通的活力,以“丑”表示奇突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假山网|联系我们|诚聘版主|积分规则|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74963号

    手机版|假山网   

    GMT+8, 2025-11-10 10:48 , Processed in 0.0781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公司名称:深圳市山月园园艺有限公司;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石岩镇苏氏山水工业园;

    联系电话:1392389858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