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欣赏中,有类似于禅悟的功能。自古以来园林欣赏就以“自适”、“独乐”、“适性”等为主,中国的古典园林的本质上也是对人的自心自性的觉悟与把握。 园林欣赏可以使个体和自然达到自由和谐的境界。中唐的文人墨士偏爱幽静的小型园林,这也表现出此时的人们欣赏园林偏向于立足人的心性体验,人心与宇宙元气同游,解脱束缚,回归自我,平衡精神,来获得心灵的驰骋,身体的放松。 禅悟可以使人的心性归向自觉,而禅悟受到文人墨士的推崇后,他们也将这一宗旨贯彻到了园林欣赏当中,以此来达到解缚归本的目的。他们在自己的宅居的环境或自然山水中,来求得精神的平衡,无所顾忌地袒露本性,洒脱自在地来获得心灵的和谐安宁。 在中国的园林欣赏当中,无论是山隐道人、文人墨客还是达官贵人,都能在园林中身临其境而有所领悟。在这样的园林欣赏当中,景物不仅仅只是外在的认知对象,而是情与景交融,生命体验、心灵感悟与景物交融在一起,来获得无穷的乐趣。 禅悟与园林欣赏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超越知性分析的、非逻辑的直觉体验,都具有随机的、突发的特点。禅悟和园林欣赏都是在有心无心之间产生的,外在物象在此中只是触发因素,并不是人有意识的关注中心和认识对象。责任不屈刻意追求什么,认识什么。在禅悟和园林欣赏中,人的体验没有被肢解,是浑然一体的,也是模糊的,没有明确界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