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苏州太仓的古典园林曾盛极一时,曾有“娄东园林甲于东南”之说。关于太仓名园,有说是张南阳所筑,有说是张南垣所筑,关于他俩,因时代久远,材料匮乏,大多数读者已不甚了了。张南阳与张南垣是不同时代的两位筑园名家,既无亲戚关系,亦无师承关系。张南阳为明代人,张南垣为清初人。
张南阳又称张山人,生于1517年(一说生于1517年前),卒于1596年,即明正德十二年至明万历二十四年,享年80岁。张南阳乃上海人,始号小溪子,更号卧石生。祖上务农,到其父亲一代,以绘画为主。因家学,从小习画,其画更胜出父亲。因其有绘画基础,后从事筑园叠假山,则与一般匠人营造之园林及所垒假山有匠气不可同日而语,其最大的特点是随地赋形,见石不露土。特别擅长用黄石堆叠成片假山,使之浑然一体,给人真山的气势与感觉,据说其一生最得意的是造了太仓的山园、上海潘允端家的豫园与陈所蕴的日涉园。《张山人传》云:“维时吴中潘方伯以豫园胜,太仓王司寇以园胜,百里相闻,为东南名园冠,则皆出山人之手。两公皆礼山人为重客,折节下之。山人岳岳两公间,义不取苟容,无所附丽也……”王司寇即为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官至刑部尚书的太仓人王世贞。从上面这段文字可知,张南阳在筑豫园与山园时,常奔走于上海与太仓之间,从王世贞的《山园记》中也可读到张山人叠山园的“中”以石胜,尽人巧,“东”时见天趣之说。由此可见,山园乃张南阳为王世贞所筑。 张南阳、周秉忠、计成等筑园名家之后,张南垣、戈裕良等开始崛起。
张南垣单名涟,南垣是他的字,但以字行,张南垣华亭人,即今上海松江人,后定居秀州,即今浙江嘉兴。生于1587年,卒于1671年,从张南垣筑园的零星记载可推算出,他在清顺治年间到康熙年间已在江南的松江、嘉兴、江宁、金山、常熟、太仓一带筑园叠假山,且名声日隆。张南垣小时候跟董其昌学过画,善绘人像,兼通山水,这与张南阳有相似之处。由于有绘画基础,后来他用绘画技术构筑园林,叠石造山,结果因巧夺天工,宛如图画而名噪一时,他所筑园林较多,史书有载的有李工部之“横云”、虞观察之“豫园”、王奉常之“乐郊”,钱宗伯之“拂水”、吴吏部之“竹亭”,其中王氏“乐郊”就是清代太仓大画家王时敏家的东园,也即乐郊园,在太仓东郊,是王时敏种芍药的地方,可惜出自名家的乐郊园至清末已荡然无存。张南垣筑园,先看地形,再根据地形地貌,古树名木位置而随机应变设计出图纸,谓之胸中自有成法,张南垣与张南阳的不同之处是,他崇尚自然,主张因地取材,以土为主。故他所筑之园,所叠假山,用石较少,不是张南阳式的石包土,而是土包石,他用石只是随意点缀,看似不经意,实为匠心独运,给人自然天成之感觉。他所叠假山,不求险,不求实,惟追求“墙外奇峰,断谷数石。”他所筑园林,往往有山水画意,尤精于作盆池小山,数尺中岩岫变幻,溪流飞瀑,湖滩渺茫,树木蓊郁,而点缀寺宇台榭,石桥亭塔,一槛一栏,皆入诗入画,生动传神,令观者坐游终日不能出。
张南垣也是画家,故与王时敏等大画家有共同语言,太仓是他常来之地。往往一住就是数月。从张潮的《虞初新志》等史料的片言只语透露的信息,以及王锡爵后人回忆,太仓南园与无锡寄畅园出自同一人之手,查寄畅园乃张南垣与张共同完成。从这可以推断,王时敏手中拓建时,张南垣参与过意见,是他指导张具体施工的,张南垣至少属督造性质。 另据《骨董琐记》一书记载:明王世贞、王世懋兄弟的离园,后被清代太仓状元毕秋帆买下,更名叫静逸园的。其园的假山亦为张南垣遗制。还有王时敏晚年花十八九年时间方建成的西田别墅,也是约清张南垣来叠石种树,筑亭建榭而修建成的,成为他晚年清康熙年间诗友画友的雅聚之处,可惜王时敏百年后,被其不孝子拆卖而沦为白地。 张南垣的四个儿子皆传父业,尤以张然、张熊名气较大,其侄子张筑园也得其真传,且都到过太仓,在太仓园林中留下过他们的聪明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