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拙是中国美学的范畴之一。巧,既是灵活、精巧;拙,则是指朴拙、雅拙和浑古。在艺术表现上,巧,固然是一种美;拙,也是一种美,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美。人们往往炫技而掩拙,其实巧与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大自然本身就是巧拙的统一体。 老子云:“大巧若拙”,即最灵巧的往往好似笨拙的。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巧应是顺其自然规律的,如果是企图违背规律去卖弄聪明,最后必然是达不到目的的。正如苏轼的解释:“巧而不拙,其巧必劳。付物自然,虽拙而巧。” 巧拙也是假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优秀的假山作品,一方面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又处处显示是天然生成。没有人工痕迹,没有违背规律的东西。似乎是非人力所能创造的。这就是所谓“大巧若拙”,或谓“巧夺天工”。 许多艺术大师对巧与拙的关系都有深切的体会。郑板桥喜欢“丑石”,认为“一丑字石之千态万状,皆从之出”。金农画梅花,干身厚重质朴,花朵灵活清逸,堪称大巧若拙之典范。齐白石则说:“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便,拙则浑古”。所有这些都是同样的道理。 在假山的制作当中,巧拙互用,常常能收到意外的好效果。有时候将一些并不精巧的材料经过适当的配合,却能构成上品的作品;反之,将许多精巧的材料配合在一起,往往其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巧与拙并非绝对的。二者既对立,又可以相互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