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当代城市艺术中,生态、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价值观,但是雕塑、景观设计等艺术要真正告别“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文明,客观上还必须出现一些问题。 第一:城市雕塑、景观设计在强调生态的过程中,存在着人与生态关系的“参与悖论”。 以非人类中心的观点看城市艺术,强调人与自然和生物的平等地位。但是,艺术的创造主体毕竟是人,所以,当人以非人类中心的价值观看艺术的时候,仍然是人的选择,仍然是人的主动行为。当人自愿从“中心”位置上自我放逐的时候,其结果会不会导致产生一种新的,打着生态旗帜的“新人类中心主义”的艺术? 第二: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阿伦·奈斯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基本需要”和“非基本需要”两类。那么,从生态的和环保的角度看艺术,它属于“基本需要”还是“非基本需要”呢?因为,无论何种艺术,只要是技术,势必都要付出必要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那么,如果以生态、自然为最高本位,是否将导致“艺术取消主义”?什么都不做才是最自然,最环保。如果要做,那么这种生态代价的边缘在哪里。 第三:如果单单是从经济效益来看,生态化的城市艺术其实并不省钱;而批量复制的,大规模机器制造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艺术反而是更有效率、更省钱的。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生态化的城市艺术仅仅只是一种观念上和伦理的满足,在效益上并不占优,是否有利于它的推广?还有,如果高成本的生态城市艺术仅仅只是满足了环境和生态上的需要,而带来人工、能源、保障系统等方面更大的损耗,那是否会走向它的反面,与最初相悖? 当然,也正是在回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城市雕塑、景观设计等艺术将不断开辟自己的新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