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绘画作品的美部分地取决于绘画题材,这在现代西方人看来,显然是功利主义的。可是在中国和其他东方艺术中,这却是事实。因为中国人认为,绘画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互不可分,它们共同表达对物质世界无所不包的哲学观念。对既不能使人神飞意驰,又不能让人沉思静虑,也不能产生吸引力和愉悦感的作品,总是难以接受的。对西方人为什么将形式和主题分开,他感到困惑。鲁本斯的《柳歇波斯的女儿被劫》被西方人称为杰作,觉得它有纯形式的美。这对中国人说却不行,因为抢劫本身是罪恶,画家的技巧虽然值得钦佩,这幅画还是难以给予肯定的。它画得越美,引起的反感就越大。毛泽东在谈到“反动的”艺术时说,其艺术性越高,就越有危险。中国古代批评家当然没有这么说,可由于能全面地看待事物,也就自然地坚持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作为纯审美活动,欣赏中国的山水画,就仿佛我们欣赏音乐。绘画的气氛和色调、书法线条的律动、画家的笔墨技巧,还有那逐渐展开的山水长卷,使我们能在这时空统一体中活动,这就具有某种音乐效果。这个比喻还可以发挥,因为绝大多数场合下,听的总是一些熟悉的作品,我们并不会觉得讨厌。一经大师演奏之后,每件熟悉的作品都会焕然一新。演奏家对作品的理解演奏中细微的变化以及娴熟的技巧,无不给人以非常愉快的享受。中国山水画也是这样。特别从14世纪起,起作用的不在于主题是否新颖,在于他技巧水平的高下。同样看来,在中国制作假山,技巧水平应当位数首位,引起广大制作者的关注,并不懈为之钻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