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8-23
- 阅读权限
- 90
- 精华
- 5
- 注册时间
- 2012-7-24
TA的每日心情 | 2012-10-19 08:36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贡献
- 9538
- 假山币
- 8126
- 威望
- 5306
- 注册时间
- 2012-7-24
- 在线时间
- 298 小时
|
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的设计原则首先是要遵循园林小品设计的普遍原则,包括前文提到的景观协调性原则、功能合理性原则、文化地域性原则。但是由于城市湿地公园除了具有观赏游憩功能之外,还需要具备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决定了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的设计不仅仅只是满足游人视觉审美和使用功能的需求,还必须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原则,如生态关系协调原则、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等等。因此下文将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园林小品设计这两者的共同要求与特殊要求出发,总结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设计的基本原则。
1 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国家林业局对于湿地公园的定义中指出湿地公园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浏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由此可以得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进行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与基础。那么,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园林小品的设置环境决定了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的设计必须遵循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也就是说园林小品虽然具有自己的视觉美化功能以及供游人使用的功能,但这些功能的实现与表达必须以不破坏城市湿地生态平衡为首要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的生态优先原则主要是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是对于园林小品设施安置的位置与数量结合公园在生态保护上的功能分区进行系统的考察,二是计算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容量,得出适度开发后满足游人游憩活动的园林小品设施的数量。首先看到第一个方面,在自然保护类城市湿地公园中,其功能分区中需规划出保护区、缓冲区及活动区。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区的区域,区内需要基本杜绝人的活动,游人只可通过隐秘的观鸟屋等构筑物进行湿地观测、欣赏活动。活动区内可设观察、科研、参与、教育、采集标本等活动内容。缓冲区是介于两者活动强度之间的过度区域。这种功能分区就决定了在设置园林小品的时候,需要按区域的生态保护要求控制园林小品的数量、体量:保护区内不要服务设施,活动区内增加休憩设施、生态教育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等,主要服务设施的体量也可适度增加;缓冲区内的设施数量与密度控制在活动区之下,体量不能过大。
旅游环境容量(tourism environmental capacity),又称旅游容量或旅游承载量,是指对某一旅游地而言无害于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
目前国际上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基本空间标准数据尚没有界定,可供参考的标准是植物园为300m2/人;旅游果园100m2/人;划船地500m2/人。
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可进入陆地面积(主要是游步道、服务设施区)大致在0.6km2左右(占湿地公园总面积10.8 km2的6%左右)。考虑到目前西溪湿地公园的生态脆弱度、生物生存的静度问题,400m2/人的标准是合适的。这样西溪湿地公园的陆地日容量大致在1500人左右。再考虑公园规划中游船的日载客规模大致在2000人左右,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整体的基本旅游生态日容量在3500人左右。那么以平均一个设施供20~30个人使用的标准,西溪湿地公园至少需要117~125个设施才能够满足游人基本的使用需求。
如果将游憩设施设置的密度过大,产生物料资源浪费的同时会造成侵占湿地生态资源,干扰湿地生态连续性,破坏生态廊道等问题。
2 湿地环境协调原则
前文在园林小品的设计原则中曾提到景观协调性原则,主要强调园林小品在视觉上与周围绿化风格和建筑风格取得统一。那么作为特殊的城市绿地,城市湿地公园在环境风貌上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例如水系丰富、水生植物丛生、有野生动物活动等,比其他城市公园在自然风貌上更富有原生态的气息。如果所有的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设计均从营造原始生境出发,设计风格均为自然、古朴、乡野,那城其设计必然形成趋同性,没有任何地域特色可言了。因此,这里湿地环境协调原则强调的是城市湿地公园内的园林小品设计风格与湿地公园周边的城市环境相协调。
例如之前分析的案例香港湿地公园园林小品设计,由于园区周围多高大的现代建筑群,因此在园林小品的设计上,无论是园林建筑小品还是坐凳、围栏等其他设施的设计风格均采用现代直线条的构造,材质上也多用钢材、玻璃等现代工业材料。防腐木以及一些天然石材的运用使小品在几何线形的构造中透露出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要素。
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环境有远山、河流、村庄、道路绿化带,无高大建筑物在可视范围内,而且园区内水网密布,植物生长丰茂,让人身处其中就能够近距离感受自然山水草兽之野趣。因此园区内的园林小品设计多选用原木、竹条、茅草等天然材料,造型上多继承西溪古村落中民居的建筑风格,给人以古朴自然、亲切原生的感受,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
因此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设计风格一定要与湿地周边城市环境相协调,这样不但符合景观协调性的普遍原则,同时能够利用周边环境的有利因素,形成个性化的景观设计语言,凸显城市湿地公园的区域特征。
3 功能合理多样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在湿地环境中创造服务于人、满足于人、取悦于人的空间环境。所以,园林小品要以合理的尺度、优美的造型、协调的色彩、恰当的比例、舒适的材料质感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由于其存在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城市湿地公园所独有的开展科普教育、科研活动的功能需求,在园林小品的设计内容上比一般性质绿地要更为丰富。除了满足游人最基础的休息、卫生、通信设施的安设外,还需要设置科普类的展示以及保护湿地系统的安全设置,比如植物认知牌、湿地知识展示板、音频设施、监控系统等等。
这些设施的建造充分体现了园林小品设计功能合理性原则。由于缓冲区安设的设施数量有限,所以很多园林小品设施都进行了多功能化的设计。比如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中的音频设施,它可以进行湿地知识讲解或在不同的园区根据主题需要播放传达相应
意境的音乐。同时,在设备的顶部,还印有指示文字,如码头到检票口之间的距离,起到标识与通告作用。这种人性化的细节处理,让游客倍感贴心,也展示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音频设备在造型上也注意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顶部如同当地村民捕鱼时戴的草帽,刷上黑色的防锈漆,趣味十足。
4 形式多元统一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类型丰富,每一种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效应。在个体设计中为了考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形式变化丰富。但是在某一景观空间当中(如主干道两侧、某景观片区内),所有的园林小品设施应当保证在形式上与材质上的视觉效果统一。这种统一,
并不是要求彼此之间完全一致,而是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展开肌理与色彩的微小变化,但是大体块的色调和造型风格必须一致。特别是园林小品中的展示设施,如导游图版、道路指示牌,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就会影响到设施的可识别性以及连续性,对游客获取连贯的旅游信息带来一定的困扰。
如香港湿地公园中的景点标识牌设计,在形式上均采用平面动物剪影的形式作为标识牌的主体,鸟类动物的剪影选取该地区观鸟屋所观察的主要鸟类作为素材来源。此类标识牌在园中有多处出现,材料与形式的统一让游人很容易就识别,同时剪影图形的变化也用图示语言配合文字直观的告诉游人所要观察的鸟类,是极富人性化的构思与形式感的统一。
再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中的园林小品组团,在形式上均采用简洁的直线条,从导游图版的构架,到坐凳的体块,到垃圾桶的外形与肌理,造型与构造的整体视觉效果非常统一。再从材质上比较,导游图版中的木构与坐凳的面层形成呼应。颜色上,几种园林小品分别带有浅棕色、灰色、黑色、浅黄色等,几种颜色的主色调基本统一,只是明度和灰度上进行变化。其中,告示牌的主板面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选用了大面积的蓝灰色,也与湿地环境天空的颜色相呼应,并不显得突兀。
5 湿地文化传播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的设计与应当充分考虑所在湿地的自然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古迹、民俗活动文化等,并提取这些文化中的可视元素,将他们运用到园林小品的造型设计上。这一点是与园林小品设计的文化地域性原则相一致的。
所谓的湿地文化是湿地在长期的自然繁衍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内涵标志,可以是湿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可以是人参与到湿地活动之后所形成的民俗文化,抑或是湿地在古时遗留下的古迹或传说。如果湿地自身没有此类的人文资源,那就以突出湿地所在城市的城
市风貌或湿地的自然生态特色为展示湿地文化的突破口。
对于提取文化元素的手法,之前在做优秀城市湿地公园小品设计案例分析时已经涉及到一些。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从造型的塑造与材料的选取上体现当地湿地所特有的文化。在造型的塑造上,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某处灯具设计(如图 5-13)。其所处环境即为竹林中,在灯具的造型处理上顶部提取当地民居的建筑形式,灯具立面上直接将竹子的素材用镂空浮雕的方法展示出来,镂空的部分即为光源透出的部分。竹子本身就是西溪富有代表性的植物资源,这种在造型上直接提取植物元素的手法是对西溪自然山水文化的传播与暗示。
在材料的选取上,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围墙设计在材质的选取上完全保留了旧民居的土墙肌理,里面嵌有排列有序的石板。墙体顶部采用棕榈树皮做的墙檐,让人联想到渔民身上所穿的蓑衣,既能够有效的遮挡雨水,也生动的传达着西溪湿地的渔耕文化。
因此对于湿地文化的挖掘与展示,并不一定要完全复现人文活动,而是可以通过园林小品设计的细节给人以暗示和惊喜。但是由于文化传播的过程需要文化符号的统一性与连续性,因此在园林小品文化特性的展示上注意在一定区域内保持文化符号的重复与呼应。在小品的造型与材质上也需要保持统一性,这样才能给人以强烈的符号印象,达到传播湿地文化的最终效果。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中多次出现跟渔耕文化相关的鱼篓、渔网、船桨等文化符号,形成连续、统一的文化脉络。
6 组织互动参与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与其他园林小品相比所赋予的特殊功能就是对于湿地游客普及湿地知识,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为相关科研人员或爱好者提供观测湿地生境的设施等。
其中的教育设施如果仅仅采用展板的形式只能起到让人们被动接受教育的作用。因此在教育设施的设计上需要调动游人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设计的内容上利用湿地特有的动植物资源开拓思路,形成富有童趣的、尺度适宜的可参与模式。
如香港湿地公园中的所设的蜻蜓观测设施。因为香港湿地公园每年都会举办蜻蜓节活动,展示蜻蜓的美丽生态。因此在一些茂盛的草丛附近设有这样的观测筒,并设蜻蜓知识展板,大大增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活力。这样富有亲和力与趣味的园林小品,引来游客特别是孩子的驻足观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游客主动探索湿地生态知识的模式。
相反,在城市湿地公园中有些功能有限的园林小品常常给人带来距离感。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水车小品,由于其尺度已经达到了人们可参与的标准 ,但是由于规划设计此小品时只是做展示之用,设施构造并不牢固,因此在水车旁设有“展示物品,请勿攀爬”的警示牌。当游人的视线被园林小品独特的造型及参与性所吸引,而走近后发现其只供展示之用时,无疑会产生失望与尴尬的感觉。如果有游客特别是儿童执意去进行攀爬,不但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会使园林小品遭到损坏,进而带来养护成本的增加。因此与其在未来将游人与管理者置于两难的尴尬境地,还不如在园林小品设计之处就将人的参与性考虑进去。
7 用料节能减材原则
鉴于城市湿地公园特殊的生态保护意义,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设计在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还应当倡导节能减材、低碳环保,真正与湿地公园的生态主题相呼应,使城市湿地公园成为环境保护主题的先锋实践单位。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的环保与节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园林小品的建设材料选取遵循合理利用、循环利用环保型材料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与物质基础,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具体表现在材质的选取上常常就地取材,选用湿地环境中资源充足且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的枝叶、树皮、树干、茅草等,直接作为园林小品的构筑材料。
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中的围合与阻拦小品直接运用竹条做院落的篱笆,与两边的竹林、蜿蜒的碎石小路形成特有的西溪野趣,既达到了节约材料的目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景观效果。
另外,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的材料还需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利用再生材料。如之前提到的香港湿地公园的在小品建设过程中利用从军器厂街,察总部拆卸下来的废料做动物折纸造型的雌塑以及用蚝壳做笼墙的填充基质。
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的环保与节能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在照明设施上运用太阳能灯具,白天将能量吸收至能量板上,夜间转换为光源发出。同时采用智能控制控制系统,根据室外光线的强度不同控制灯具发光源的强度;同时具备时间控制功能,使其能够天黑灯自开,天亮灯自熄灭。
以上为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彼此之间都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在进行小品的设计时,可能各种原则之间还会交互发生影响。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城市湿地环境所反映出的特质,进行综合考量,灵活的运用相关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