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假山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补子的文化内涵

[复制链接]

401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总经理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2012-10-19 08:36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贡献
    9538
    假山币
    8126
    威望
    5306
    注册时间
    2012-7-24
    在线时间
    298 小时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7:06: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补子是一种官员身份和等级的标识,在服官的前胸、后背装饰以不同的禽兽图案的丝织品。是中国封建礼教制度在官服上的典型反映,也是中国古代服饰中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饰物之一。
      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补子是明清官服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补子的产生和发展与官服制度密不可分。中国历代均把官服制度看作一项重要的礼仪制度,尤其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 等级制度较奴隶社会更加完备和严格, 表现在官服制度上的各种规定,也日臻完善、繁复和琐碎。官服的样式和使用作了严格说明并严加管理。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不断完善,官服制度也随之完备,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开始制定官服,朱元璋鉴于局势尚未安定,指示官服不可过繁。洪武三年(1370年),礼部官员提出,官服应取法周、汉、唐、宋,并得到朱元璋的认可。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正式制定了补服制度,从而使明代的官服制度趋于完善。清代虽然强制推行满族服饰,但还保留了部分汉族服饰的特点,补子就是其中之一。清代补子仍采用明代形式,区别在于,明代补子施之于常服之上,清代则缀于补服之上。补服是清代的礼服,皇帝穿衮服、皇子穿龙褂时,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穿补服相陪衬,补服穿用的场合和时间很多,所以补服是清代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的重要官服。
      补子既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技术发展的结果。明代是继汉、唐、宋之后,中国丝织工艺的第四个鼎盛期。江浙一带是当时全国丝织品的生产中心,四川、山西、福建、广东也都是著名的丝织品生产地。在清代,江浙地区仍为全国丝织品的生产中心,并有官营“织造局”,四川、湖南、江西、广东等地也出现了大量的纺织工场。在刺绣方面,清代出现了苏、粤、蜀、湘四大名绣和京、鲁、汴、殴四小名绣。丝织业和刺绣业的空前繁荣为官服补子的全面执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浓郁的民族色彩。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要求形式上的美观与内容上的吉利统一。这也是中国染织品艺术的一大特色。宋元以来,随着理学的发展,装饰艺术领域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越来越强化,社会的政治伦理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宗教观念都与装饰纹样的形象结合起来,表现某种特定的含义,有很强的符号性、象征性和寓意性。到了明清时期,纹样装饰必定样样如意、个个吉祥,吉祥几乎成了装饰的唯一内容。补子当然也是吉祥图案纹样。文官一品纹仙鹤、二品纹锦鸡、三品纹孔雀、四品纹云雁、五品纹白鹇、六品纹鹭鸶。而武官一、二品纹狮子,三、四品纹虎豹,五品纹熊罴,六、七品纹彪,八品纹犀牛,九品纹海马。以武官一、二品的狮子图案为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因其凶猛威严,常被人们看作是驱邪的瑞兽;狮子在佛教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智慧神文殊菩萨就以狮子为坐骑,从而又增加了狮子的神圣和吉祥的意义;“狮”、“师”同音,借狮喻师,古官制有太师、少师,太师为三公之一,少师为三孤之一,太师、少师居三公、三孤之首,地位极为显赫。用这些吉祥的寓意来代表最高官阶的武官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明朝端午、七夕等节日还有依景而任意为之的葫芦、灯景、艾虎、鹊桥、菊花、阳生等补子,属于官服之外的一种可以根据喜好任意使用。文官的飞禽图案形象优美,武官的走兽图案则气势威猛。这些图案纹样既反映了官员身份的特点,又体现了官员的官威。补子在中国古代服饰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古代中国,官员是介于皇帝和平民之间的阶层,正是这样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官服在中国古代服饰中的重要地位。由于长期受到严格礼教和专制思想的统治,中国古代服饰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对图案纹样的使用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经过研究可以发现官服上可以使用的纹样最多。皇亲国戚虽然可以享用精美的服饰,但为了突显高贵的地位,这些服饰上使用的图案纹样就很有限。而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只是规定了那些不允许使用的图案纹样。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在这样严格的等级规范下仍能创造大量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而官服上既有自身独特的图案,又可以大胆使用民间的优秀纹样。补子是官服上最具装饰性的部分,因此可以说补子的出现使服饰图案纹样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
      三、文化的重要载体。
      补子虽小,但却能比较完整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从补子在官服上的位置看,补子装饰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补子是官阶高低的标志,但更是官员荣誉的象征,要体现皇恩浩荡,因此补子一定要装饰在官服上最显眼的位置。在后背上缀补子,一方面是处于使用功能上的需要,让人望其背仍能知其官阶,同时让官员们深感背负皇恩,责任重大,因此自然就会昂首挺胸,显示了应有的官威。另一方面,前胸和后背的两块补子相互搭配呼应,将官员的心脏包围在其中。这就是要让官员时刻牢记皇恩浩荡,为国尽职,为君尽忠。从补子的图案内容上看,补子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明《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说:“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文官用飞鸟,象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象其猛鸷也。”从补子的图案系统上看,补子的图案虽然很多,但很统一。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重视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的明显特征,在补子的图案中可以体现这一点。上文中提到的明代武官的补子,一、二品纹狮子,九品纹海马。补子用动物界的强弱来映射官场上尊卑贵贱的伦理关系。
      不同官阶的补子虽然不同,但整体上统一。这体现的是浓厚的宗法色彩,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封建专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专制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等等,其负面影响是服从的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等。在补子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些文化特征的影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宗法和专制都对补子的设计和使用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本身也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上的儒法合流和文化上的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特征。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中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经的服装制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补子作为一种官服形制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主流观念。
      补子的制定和沿革与中国封建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五百多年的实践证明, 作为一种官服形制的补子是有生命力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 也是对官服制度的某种补充和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土壤,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补子也随之失去了实用意义,但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假山网|联系我们|诚聘版主|积分规则|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74963号

    手机版|假山网   

    GMT+8, 2025-4-13 07:33 , Processed in 0.0881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公司名称:深圳市山月园园艺有限公司;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石岩镇苏氏山水工业园;

    联系电话:1392389858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