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8-23
- 阅读权限
- 90
- 精华
- 5
- 注册时间
- 2012-7-24
 
TA的每日心情 | 2012-10-19 08:36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贡献
- 9538
- 假山币
- 8126
- 威望
- 5306
- 注册时间
- 2012-7-24
- 在线时间
- 298 小时
|
一、图腾的产生及其文化
(一)图腾产生
“图腾”(totem)一名,为北美印第安阿尔衮部落奥吉布瓦方言。其他部落也有与其相近的意思相同的名称;如我国鄂温克族则称之为“嘎布尔”;克木人称之为“达”。由于印第安人的“图腾”一词最早在欧洲文献中出现,因此,学术界后来把所有这种物象统称为“图腾”,其他名称均被“图腾”一词取代。图腾的实体是某种植物、动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但人与图腾有何关系?图腾代表或象征什么?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由于保留图腾文化的近现代各族的“图腾”含义各不相同,而各界学者仅以自己所调查或研究的民族的“图腾”含意,便给“图腾”下普遍性定义,致使“图腾”定义繁多。
(二)图腾文化
中国的图腾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都发现有图腾文化的遗迹。无论在历史学资料中,还是在考古学资料中;无论在文字学资料中,还是民族学资料中,都随处可见。中国图腾文化与国外其他地区相比较,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首先,源远流长是中国图腾文化的显著特点;其次,在氏族社会里,图腾是祖先和神,是氏族标志的象征。各地区有一个或若干民族共同崇奉的主要图腾,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图腾神——龙。总之,中国各族的图腾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仅丰富了世界图腾文化的宝库,而且为研究图腾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及其一般性理论提供了大量的新材料。
二、补子的历史及其等级特点
(一)补子的历史演变
补子又称胸背,简称补,指中国明及清朝、朝鲜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国官员服装上,位于胸前和背后的方形装饰。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的图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将的补子又不同。清代官服里,文官补子的图案用飞禽,武将的补子用猛兽。
相传补子起源于武则天时代(武则天的官吏制度)。一天武则天上朝时赐给官员们绣了花的官袍。因为十分好看,又是御赐之物,所以其他官员纷纷效仿。补子就从这里而来。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蒙元时代。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
明清时期的“补子”是随着官职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它有着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补子的等级区分
文官儒雅娴静,官服以禽鸟为补子图案纹样,以彰显其贤德。武官勇武剽悍,威风凛凛,以猛兽为官服补子图案,以彰显其威仪。明《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载: “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 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 象其文采也, 武官用走兽, 象其猛鸷也。”常服由各级官员按自身品级根据规定款式自制, 而不同于唐宋由中央统一制作定时分赐。常服的穿用, 高品官可穿下品服, 而下不得僭上。文官能遵此制服戴, 武官却常下越上, 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 而低品常服少有人穿。
(三)补子的意义
明、清代官服吸收了唐绣袍的形式和意义, 把绣于袍上的纹饰图案改为可以补缀于袍上的补子, 在区别官阶品级的同时, 也注入了皇帝对各品官员的希望和要求。这样明确传达任职要求的文字不再出现于服装上了, 而以不同动物飞禽来象征官阶和任官要求, 把思想和标志统一在不同符号之中,高度概括地表现了朝廷对官员的任职要求和品级管理。如以雁行列有序, 象征官员应有威仪, 处事不乱。鸂鶒天性喜食短脚狐狸, 有逐害之义, 象征官员应为民除害之意。补子的出现, 已把官服从单纯的颜色和繁缛的冠冕制中提升到符号化的高度, 使明代政治、伦理观念在服饰上展现无遗, 对人类服装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三、图腾文化对补子的影响及其发展
(一)图腾在补子中的运用
春秋战国的铜镜、秦汉瓦当与画像石、魏晋南北朝的石窟壁画、隋唐碑刻石雕、宋代陶瓷织锦都多有出现, 至元代吉祥图案广泛流行, 除建筑、车舆和日用器物之上出现外,在服装中饰以吉祥图案也成为一时风尚。这一习俗至明代已趋成熟, 形成很多搭配模式, 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其符号功能较为系统, 因此某些动物飞禽花卉草虫都赋有了相对吉祥的意义。吉祥图案在社会广泛的使用, 使官服中的图案设计在继承前代唐宋服制的基础上, 创意出补子的形式, 融进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祈福愿望。如一品文官补子为仙鹤和水浪构成, 浪寓潮意, 潮谐朝字音, 取意为“一品当朝”。明代补子皆为红底金线无边饰, 其喜庆之情与民间用于喜庆的颜色颇为相似。文官鸟禽图案多为双鸟, 与民间成双成对的祝愿不谋而合, 这些都表现了补子图案融入了民间吉祥的祈福心理和审美意识。
明代的审美心理趋向喜庆而又朴实的风格, 民间衣料上的吉祥图案是这种心理的直接反映。用动物、禽鸟、植物、器皿来象征某种祝福和祈愿的心理和服装表达方式, 影响到官服的设计, 直接形成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官服的结合。
(二)图腾文化在补子中具有规范和塑造等级差异的作用
文化有其功用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同时也是为人们所用的。一种文化一旦产生之后,便在社会中具有功能,反过来就会对社会有影响。龙是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图腾神,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
在中国历史上,龙对中国政治政治权威的崛起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因为龙在各族人民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众多图腾神中,龙成为至高无上的神,受到最高的崇拜。统治阶级为了树立自己的地权威和地位,其主要方式就是把图腾神——龙——据为己有,以此来神化自己,树立权威,达到长期统治人民的目的。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各种图腾文化元素的已大部分消失,但人们对龙的崇拜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弱。龙为皇帝的标记和象征,特别是汉代以后。皇帝的衣服称之为“龙袍”,尤以明、清时期的龙袍最为鲜明,那时的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明、清代文武官员一律穿盘领右衽、袖宽三尺的袍衫,在重要礼仪场合,不论职位高低,都戴梁冠,穿赤罗衣裳,以冠上梁数及所佩绶带分别等差。在日常服装中,都带乌纱帽或幞头,并在前胸和后背缀以一方补子,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作装饰。官服的颜色、质地、式样、花纹图案以及尺寸因级别而异,都有明确的规定。
(三)补子完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值得继承和发扬
补子不仅是服饰绘,也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系统的区别了各个阶级的官员的身份和职能,同时也增强了服饰的艺术感和文化性。
补子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图腾文化,同时也在一定基础上发展和创新融合了各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但是,由于封建王朝的覆灭,西方思想和文化的进入,我国许多传统文化正在慢慢走向没落,以补子为例,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材料繁多,需要大量人员合力完成,且实用性不高,因而已经慢慢的被人们遗忘,所以对于我们艺术生来说应该尽自己现有的力量来维护和传承这种技艺,不仅保留其本身,同时也要使其能适应当代社会,所以创新是我们要面对和克服的难题,不能限制其原有的技法和材料,要做到在保留其形态同时增强其美感和观赏性,这也是我选择以此来作为毕业设计的原因,不仅是一次创新,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图腾文化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古至今人们以各种形式和方法来弘扬和崇奉它,而补子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它不仅宣扬了封建王权崇高,同时也较好地区分了等级差异,补子已把官服从单纯的颜色和繁缛的冠冕制中提升到符号化的高度, 使明、清代政治、伦理观念在服饰上展现无遗, 对人类服装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同时也融入了民间吉祥的祈福心理和审美意识。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这项技艺已慢慢被人们遗忘,而我们要做的是在传承和发扬这项技艺的同时,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使其得到创新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