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假山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朝官服补子研究

[复制链接]

401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总经理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2012-10-19 08:36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贡献
    9538
    假山币
    8126
    威望
    5306
    注册时间
    2012-7-24
    在线时间
    298 小时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6:49: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清代官员的官服补子是在满族入关,确立中央政权地位以后强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透过清代补子的纹样,从哲学的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出清代社会的从众文化。清代补子不是单一的区别官阶大小的符号,而是具有丰富艺术内涵的美术作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是满汉文化融合的最好例证。
      一、官服补子的渊源
      官服补子是为封建社会中包括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以及各级官员在内的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制定而成的,用金线和彩丝等绣出“禽”与“兽”方块纹样并饰于胸前后背,用以表明官品等级的重要标志。
      补子的起源和服饰、官服制度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许慎的《说文解字》曾说: “补,完衣也。”意思是把破损的衣服修补完整,以缝缀的方式将花样固定在服装之上。关于服饰的文献论述最早可追溯到《易经》里面的系辞: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里就已经十分清晰地表明服饰与政治之间的密切联系。最早关于官服制度详细记载的是《周礼》一书,其中记载周朝把天下的诸侯大夫的官服分成十多个等级,并严格规定了各个等级官服所用的材料、颜色、尺度和纹饰等,这些对中国后来的官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补子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至今仍无明确的定论,多数学者认为补子起源于唐朝,以不同的官服袍子锦纹来定等级。武则天统治时期经常赐文武百官袍绣,用狮、麒麟、对虎、豹、鹰、雁等鸟兽类动物做纹饰,也能看出官服的图案种类之多。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由于明朝采取专制制度,对服饰及图案的规定十分具体,官服上必须缀以补子,以区分等级。明朝
      洪武廿六年( 1393 年) 最终定型,补子以动物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袍色花纹也有各自的规定。
      清朝在官服制度上是对明朝的一种改制和继承,虽然废除了明代的服饰制度,带有满族服饰的特色,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沿袭了前代,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官服上的补子。清朝在外褂上加上表示官职大小的补子,饰在胸前和背后。清朝的补子一般采用正方形,且要比明朝补子略小,长宽在 40 厘米左右。而皇子、亲王、贝勒、贝子等皇亲可用圆形补子。补子的色彩和纹样一般都用彩色,底色选用深色系,有绀色、深红色及黑色等。补子全部织绣单只鸟、兽,四周装饰花边。文武官员的补子是以鸟、兽图案为主。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补子,补子是中国封建时期的官服配饰,在外褂的前胸及后背缀以金银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 背胸) ”,是官品级大小的标志。清代人刘廷玑在其笔记《在园杂志》中曾提道: “胸背或即补子也,如妇人之首饰曰头面,半臂窄衣曰背心,不然则补子二字,所取何意。”
      二、官服补子品级纹样
      探讨清朝文武大臣官服补子的纹样,就是探讨清朝的社会制度。使用图表更为明了,详细地了解清朝官员的品级大小和各自补子的标志性动物区别,文官用禽,武官用兽,并配合相应缀饰,不同级别的官员,补子的标志性动物、数量、颜色、材质、做工的精细度都是截然不同的。
      清朝官衔官员等级为一品至九品。文官分别是一品光禄大夫、荣禄大夫,二品资政大夫、通奉大夫,三品通议大夫、中议大夫,四品中宪大夫、朝议大夫,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六品承德郎、儒林郎,七品文林郎、征仕郎,八品修职郎、修职佐郎,九品登佐郎,武官分别是一品建威将军、振威将军,二品武显将军、武功将军,三品武义都尉、武寅都尉,四品昭武都尉、宣武都尉,五品武德骑尉、武德佐骑尉,六品武略骑尉、武略佐骑尉,七品武络骑尉、武络佐骑尉,八品奋武校尉、奋武佐校尉,九品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清朝文武官服补子纹样区分官员等级有十级。文官补子纹样一品官为仙鹤、二品官为锦鸡、三品官为孔雀、四品官为雪雁、五品官为白鹇、六品官为鹭鸶、七品官为紫鸳鸯、八品官为鹌鹑、九品官为练雀、未入流的为黄鹂,武官补子纹样一品官为麒麟、二品官为狮子、三品官为豹子、四品官为老虎、五品官为熊、六品官为彪、七品官为犀牛、八品官为犀牛、九品官为海马、未入流的为獬豸。要说明的是七品和八品的武官补子纹样相同,还需要从顶子来区分,七品为素金顶子,八品为阴文镂花金顶。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可以看出清朝官员官阶大小和补子的一些基本特征。清朝的补子是严格按照品级缀用的,不能出现任何的混乱和混用,否则要受到大清律法的严惩。关于补子纹样的种种详细规定,在《大清会典》、《内务府现行则例》、《大清通礼》及《清实录》等清代典籍中均可以见到,由此可见清朝对补子的重视程度。清朝的补子,继承了明代官服的程式,但是又不完全相同,清朝沿用了汉冕服中的十二章纹的纹饰。清朝补子的纹样是直接绣在方形或圆形补子上,然后再加饰于衣服上。它的样式比袍
      子短,对襟、平袖等,是清代官服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适用于多种场合穿着。清代的官服补子虽然沿用了明朝的官服,但是却有变化,在重视传统文化的同时,稍作修正,略有创新。在补子的样式上,清朝比明朝的补子缩小了 10 厘米,改为 30 厘米; 在色彩上,明朝的补子以朴素的颜色居多,一般用金线修成图案,彩色绣的补子较为少见,而清朝的补子则多选用明快彩色; 在花色上,清朝补子的周围则多饰以花边而明朝补子的周围一般不做边饰; 在图案上,清朝文官的补子全部织绣单只禽鸟,而明朝文官的补子上常绣一对禽鸟; 共同的是明朝的武官补子和清朝的武官补子一样,都只绣单只猛兽。这些都是清朝补子纹样最为翔实的考证,为我们了解和认知清朝的补子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美学价值。
      三、官服补子纹样的文化内涵
      ( 一)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补子是清朝官服制度的重要体现,补子的纹样起到区分官阶大小和地位高低尊卑的作用,是一种等级制度的表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一种延续。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长达近三百年的历史,官服制度在清朝也达到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
      通过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清朝的补子是在明朝补子的基础上,继承和改进而形成的。补子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易于识别。使人通过视觉感官就能辨别官员的种类和官阶,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不同级别的官员动物的标志和补子的颜色、数量都有差异,因此,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在中国儒家文化的渗透下,强调贵贱尊卑的思想,在补子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清代的补子是对汉族服饰的一个借鉴,另一层面也映衬出了满汉文化的一种自然不自然的历史融合。
      补子既是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产物。明、清时期是中国继汉代、唐朝和宋朝之后,中国丝织工艺的第四个鼎盛期。江浙一带是当时全国丝织品的生产中心,四川、山西、福建、广东也都是著名的丝织品生产地。在清朝,江浙地区仍为全国丝织品的生产中心,并有官营的丝绸织造局,四川、湖南、江西、广东等地也出现了大量的纺织工厂。在刺绣方面,清代出现了苏、粤、蜀、湘四大名绣和京、鲁、汴、殴四小名绣。丝织业和刺绣业的空前繁荣为清朝官服补子的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可以说,清朝的补子是中国服饰制度的一种历史继承和延续,是中国发达的丝绸工艺品的代名词,工艺美术也达到了日臻完善的地步,清朝的补子就自然成为这一先进技艺的象征。
      ( 二) 浓郁的民族色彩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要求形式上的美观与内容上的概括统一,这也是中国丝绸染织品艺术的一大特色。清代的官服补子纹样装饰,传递了吉祥如意的民族心理色彩,有图案必有吉祥的意念表达几乎成了民族纹饰的唯一内容,补子当然也不例外。文官绣禽,象征清秀,具有文采的意思;武官绣兽,象征勇猛,强壮有力的意思。以武官一、二品的狮子图案为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因其凶猛威严,常被人们看做是驱邪的瑞兽。狮子在佛教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智慧神文殊菩萨就以狮子为坐骑,从而又增加了狮子的神圣和吉祥的意义。“狮”与“师”同音,借狮喻师,古官制有太师、少师,太师为三公之一,少师为三孤之一,太师、少师居三公、三孤之首,地位极为显赫。用这些吉祥的寓意代表最高官阶的武官是有着很深厚
      的文化内涵的,也足以看到当时人们形象思维的成熟和逻辑思维的观念存在。
      清朝文官的飞禽图案形象优美,武官的走兽图案则气势威猛。这些图案纹样既反映了官员身份的特性,又体现了官员的官威。补子在中国古代服饰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清朝,官员是介于皇帝和平民之间的阶层,正是这样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官服补子在服饰中的重要地位。由于长期受到严格礼教和专制思想的统治,清朝服饰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服饰一样,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对图案纹样的使用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经过研究可以发现清代官服上可以使用的纹样较多,也有变化,皇亲国戚虽然可以享用精美的服饰,但为了突显高贵的地位,这些服饰上使用的图案纹样就很有限。但是,以龙凤为主体的补子纹样使用最为普及。清朝官服既有贵族皇权所独有的图案,又有流传在民间的优秀纹样,如一些藤草纹、富贵纹等。补子是官服上最突出、最具装饰性的部分,因此可以说清朝补子的出现和盛行使服饰图案纹样艺术进入了新的辉煌时期。
      ( 三) 文化的重要载体
      补子虽小,但却能比较完整地体现传统的社会文化的特征。从补子在官服上的位置看,补子装饰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补子是官阶高低的标志,更是官员荣誉和等级的象征,补子点缀在官服上最易看到的位置,即前胸和后背。在后背上缀补子,一方面是处于使用功能上的需要,让人望其背仍能知其官阶; 另一方面,前胸和后背的两块补子相互搭配呼应,不仅是为了对称的艺术美感,而是将官员的心脏包围在其中,让官员时刻牢记皇恩浩荡,使命在身、为国尽职,为君尽忠。从补子的图案内容上看,内涵较颇深,补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重视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的最基本元素,在补子的图案中可以体现这一点。用动物界的强弱来映射官场上尊卑贵贱的伦理关系,在补子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些自然人文的影子。通过史料可以发现宗法和专制都对补子的设计和使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中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经”的服装制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补子的设计制作工艺也是有章可循,形成了自己严密的流程体系,作为一种官服形制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主流观念。
      四、官服补子的艺术影响
      清代官服补子制度虽已不复存在,但是它充满满族色彩的装饰艺术风格荏苒盛行。清代官服的产生是与满族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借鉴了汉族服饰中的一些设计元素,因此,我们可以从补子中看出它是满汉艺术文化融合的最好例证。
      清朝官服补子是我国古代服饰发展的一种体现,清代不仅继承了汉族服饰的优点,而且还把自己民族特色的东西保留下来,开创了中国古代服饰新的篇章。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汉族传统服装的某种补充和拓展。从传承的持久性和衣着方式看,它是历史服饰的一种进步,是人文时代艺术的升华,更是时代文明的产物,也可以说是我国在传统服饰变革中的一次飞跃,是历史上继战国时代的“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变革。因此,清代官服补子对推进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演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今天,现代艺术深受清朝官服补子的影响,虽然清朝官服补子因其失去了实用性而不复存在,但是它的某些设计元素,还在影响着今天的服饰发展,如经过改良后的旗袍早已扎根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代表之一,在国人甚至在国际上都留下了“一代优美服饰”的印象,特别是随着流行服饰的不断发展,经过优秀设计师的设计,产生出的现代旗袍更是突出了女性修长秀丽的曲线之美,时尚富于性感,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淑女。其艺术魅力与设计风格必将流传到永远。
      五、结语
      清朝官服补子的制定与中国封建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官服形制的补子是有生命力的,从服饰的角度看,也是对现代制服的某种补充和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符合那个时代,并为之服务,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土壤,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补子也随之失去了其实用的一面,但补子上的图案纹样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仍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芳香,其审美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今天的艺术发展。对清朝官服补子纹样的考证和研究,就是要了解清朝的社会文化和官服制度所包含的可以借鉴的艺术元素,了解满族服饰文化很有必要,对继承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假山网|联系我们|诚聘版主|积分规则|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74963号

    手机版|假山网   

    GMT+8, 2025-4-15 13:17 , Processed in 0.0858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公司名称:深圳市山月园园艺有限公司;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石岩镇苏氏山水工业园;

    联系电话:1392389858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