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8-23
- 阅读权限
- 90
- 精华
- 5
- 注册时间
- 2012-7-24
 
TA的每日心情 | 2012-10-19 08:36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贡献
- 9538
- 假山币
- 8126
- 威望
- 5306
- 注册时间
- 2012-7-24
- 在线时间
- 298 小时
|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蜿蜒万里的长城,被誉为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是世界桥梁设计的经典;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那么在中国古代建筑身上所承载的就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千年的辉煌与沧桑。如今,当我们用心去触摸、去感受这些历经风雨的建筑时,不由的要感叹它们高超的建筑水平和艺术价值。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二、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简单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 但可以归纳为4 种基本风格。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在地域上又有地方民族风格。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 地区间( 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 的封闭性很强, 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 基本上是开朗大度的东北风格、质朴敦厚的西北风格、秀丽灵巧的江南风格、轻盈细腻的岭南风格、自由灵活的西南风格、色彩强烈的藏族风格、厚重又华丽的蒙古族风格及富丽精致的维吾尔族风格。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凸现出时代特色分别是秦汉、隋唐、明清风格。
三、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一)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
(二)建筑平面丰富的空间序列
中国的古建筑有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宅院式建筑群,表现出理性而规整的布局;一种是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它的构图是自由的。不管哪种开方式都形成抑扬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三)色彩在建筑中的表现
中国古代建筑的用色方面极为大胆,惯用大面积的原色——黄、红、青、绿、蓝、黑、白。在木料的表面涂上油漆,是为了防腐的实用目的,因其色彩分配得当,所以又起到美观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色彩的分配是非常慎重的,并且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山清水秀、四季长青的南方,房屋色彩受气候、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多用白墙、灰瓦和黑、墨绿等颜色的梁柱,形成了与环境相调和、秀丽淡雅的格调。
四、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文化象征及哲学思考
在古代世界,文化象征始终独立于技术系统,是维系建筑体系的精神支柱。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文化象征往往与宗法的人伦秩序相辅相成。从城市与建筑的布局,到梁柱间架的多寡,形体、构件的比例,再到斗拱的等级,以至装修、彩画、着色的规格,甚至门簪、门钉的数量等等,也都同属一个包含着宗法秩序和符号隐喻的文化象征系统。讲究轴线对称、因循礼制宗法的建筑空间,也并没有完全束缚住古代中国人对多样生活和浪漫情怀的向往。熙攘喧闹的市井,拟自然的园林,便使古人的生存环境显得一张一弛,重理容情,并且是雅俗各得其所的,是对依附宗法的建筑制度的一种超然。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的美学意蕴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和美学意蕴,这种建筑风格和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结构、屋顶造型、色彩和平面布置等方面。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能给人极其特殊的审美享受。结构呈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意蕴,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木这种材料的性能。中国古代建筑的“间”的审美属性偏于小巧而少雄浑之气,这在一定程度上切合古人偏于宁静独处的内心要求。同时这种“间”的狭小,有时又显得碍手碍脚、过于拥挤,便于群体组合的出现。在审美上也创造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的形体美。这种建筑群体以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婉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它追求的是一种个体服从整体的和谐之美。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言:“中国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木结构的属性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的、个别的建筑物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多个建筑之间的有机安排。”因以土木为材,质感偏于“熟软”,而少生硬,性格温和柔丽,而少阳刚之气,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感受,它切合了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意境、求和睦、重感情等特点。这一点在民居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与欧洲古典石料建筑的那种冷峻、生硬感觉相比,即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也还是富于东方特有的美的“土气”。建筑群体林林总总,气度不凡,井然有序,象征古代中国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如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其基本造型在于曲线形,无论品位较高的庑殿顶,还是歇山顶、攒尖顶等,莫不如此。正如《诗经·小雅·斯干》所云:“如思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斯飞”,就是以鸟的飞势来形容中国古代飞檐的飞动之美。
“天人合一” 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人的生活理想, 而且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 当然这个理想也直接影响着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建筑的发展演变。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始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 而人们的创造力也是先融入自然和社会历史传统再表现出来的。所以,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观就是“ 天人合一”的建筑发展观。崇尚天地, 尊重自然, 对自然资源既合理利用又积极
保护, 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特征。天坛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中更多地关注的是当世人的实际需要, 从而减少了发展中的攀比和自然资源浪费现象, 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在外观上, 不以华丽取胜, 英国人帕瑞克· 纽金斯在其《世界建筑艺术史》中说“中国的建筑不崇尚华丽, 不讲究浮夸和排场,不管是世俗宫殿, 还是宗教庙宇, 不管是纪念性建筑, 还是永久性建筑, 都表现出这一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因为木材取材容易, 加工方便,。
中国传统美学神韵在于重视现实人生,讲究人伦次序,淡化宗教信仰,始终灌注着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体现着传统儒家重视人的群体生命意识。故而,中国古代都城尤为强调礼制秩序,并在住宅布局上体现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从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建筑空间模式。从建筑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古代建筑既体现了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的倾向,也溶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则重物质,重外观。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现而暴露。也正如梁思成先生说的: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卷卷地逐渐展开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园走近另一个庭园,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
五、结语
中国古代建筑已延续了两千多年,且存在范围极广,虽受到外来影响,但却保持了独立的结构体系,且已积淀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系统,蕴含了极强的美学意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伴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值得我们好好体味。综上所述, 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给我们以审美享受, 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 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