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假山文化 —晨光湖、问天湖的山(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尹博、肖习、熊威、刘希睿、李希
中国园林以山水的特色而闻名,园林中有山有水,并根据其立意和构思,在不破坏其大致模样的情况下因山就水布置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使之协调并符合自然规律,并展现其艺术特点。且还有“水因山而活”。因此可以看出,山在园林中是非常重要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的发展呈现出小而精的特色,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很多地方因为面积比较小无法囊括一座真实的山,但无山又不能称之为园林,在这种情况下,假山就应运而生,即人工造山。 假山具体可分为土山和叠石假山两种,都是根据现实需要,配合当地环境,以此来决定是造山还是采用叠石假山,并决定造山的位置、形状、大小和高低。这里我们将具体谈一下我们学校的土山。 土山,即堆土成山,这是最原始的假山堆筑之法,它的特点是仿效自然的成分居多,且施工技术简单,材料易取。土山大多以堆土为主,兼以少量的石头。 我校晨光湖旁的土山即是在开挖晨光湖的时候堆土而成,从明镜泉经园林楼、学府家园、图书馆,一直延伸到学校的学术交流中心前。以三面合围的方式环抱晨光湖,将山与水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其看起来协调有规律。从远处看山,山上一片翠绿,呈现出美丽的景色,再配上湖水的倒映,更显现出山与水的灵动与意象美,晨光湖将山衬托得更有生气。 从总体来看,山上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为樟树区,该区的主要植物为樟树,这些树的高度大约在8米左右,从远处看来,更显出山更有挺拔之势。除樟树外,这里还配置紫荆、郁香忍冬、十大功劳、石楠、雪松等十几种不同的植物,让山显得丰富不单调。 从第一块区域开始,山上的蹬道便从明镜泉经学子家园、园林楼、学府家园和图书馆一直延伸到学校的学术交流中心,这其中更以各种拱桥、直桥等建筑将断开的地方进行连接,使山看起来具有连贯性,且山的走势因高低不同而富有层次感。 樟树区更以山的高低起伏等多变的环境建造了一些石桌石椅或石凳,方便同学们学习和休闲。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别具一格的狮吼关、临水亭和风云亭。狮吼关将学子家园、园林楼与晨光湖连通,是学子家园、园林楼到晨光湖的一条捷径。而从狮吼关便可以看到晨光湖的一片景色。在狮吼关前方不远处的山脚下,临水亭临水而建,将山与水进行有意识的结合,布局合理巧妙,不至于使人感到单调乏味。而风云亭则建造在狮吼关上方的不远处,风云亭的建造完全利用了地势的起伏。亭子的一边立于山上,而另外一部分则悬于山外面,并以立柱的形式将亭子托住,别具一格。立于山上的部分恰好与山上的蹬道相连接,让大家从这里经过的时候可以小憩一下,登高而望,欣赏晨光湖的景色。在这里几乎可以看到晨光湖的全貌。悬于山外的亭子下面也是别有洞天,一套桌椅摆放其间,而这里又有茂密的树木将整个空间包围,形成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狮吼关、临水亭、风云亭三个各有特色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巧妙的布局在这块地方。 接下来的地方便是一个孤独的山峰,在风云亭的附近,同时从这里开始山的起伏便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风云亭的不远处的山间小路便出现三条岔路,最左边的一条通往第二块区域,第二条岔路则通往这个挺立的山峰,这个地方面积不大,四周栽满了柏树,给人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因地势较高,从外面看又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又因地势较高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区域。而最右边的那条路则与狮吼关的路相连接。走过那个山峰,从左边的路走过去,便出现了一条小河流,因晨光湖和假山均为人工开挖而成,所以为将湖水保持在一定的高度,考虑到排水的问题而根据晨光湖的形状,以此为切入点而将此处开挖出来方便排水。但这样以来却打断了山的连贯,而为保证山的走势和连贯,便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拱桥,而这座拱桥则是连接第一块区域与第二块区域之间的纽带。从远处看,反而给人一种视觉感受。 第二块区域为松柏区。即从风云亭旁的岔路到学府家园东边的直桥,这块地方栽植的植物并不以松柏为主,但却以松柏为精华。该区域以山的起伏和婉转曲折最为精妙,从拱桥开始,站在拱桥上可感觉到山的高大。从这里往上走大约8米,这片区域的前半部分现于眼前,山上的一座拱桥方便往上面走畅通,而拱桥下的路连接的恰好是宿舍到晨光湖的休闲健身区域,两条路互不干扰却有相看两不厌的趣味,这块区域也是有因地制宜建筑的石桌石凳,在感受山的气质时还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块区域最重要的地方是中间的孔子像及其周围地区,该地区从晨光湖广场看具有一定的模糊程度,但一旦身临其境便具有了尊重庄严之感,孔子像正好在这块区域的中央,其周围栽植着各种松柏类的树种,尤其以马尾松为主,但这些树种类不多,虽有庄重严肃之感,但多了还会多一份萧瑟和苍凉。因此这块地方在配置和布局上也比较合理,而这块地方的山脚下,却是以休闲健身为主的区域,这样的布置似有“文武结合”的感觉。但孔子像与晨光广场相距较远,虽有一条蹬道从孔子像台顺势而下,但到湖边却止于水前,似是想将其与广场连起来,但因湖水的阻隔而未已,但这样一来却让人感到了断的含义,似乎孔子像不可接近,所以这块地区不免有不足之处。 第二块区域的最后一部分,我认为这里是这块区域的精华,这块地方的起伏婉转曲折并不多,但在其地方的配置,无论植物建筑及各种雕饰的设置和布局均十分得当,因地制宜恰到好处。这块地方的布局将山分为三层。第一层主要为山间小路,重点是路旁的各种植物,文竹、阔叶十大功劳、马尾松等,这些植物分布得当,既不遮挡游玩的路向,又给人一种层次分明之感;第二层,即为诗词区,这里由几大块石头构成,石头上雕刻有各类关于松、竹、梅的诗词,给人以励志向上的豪气,每当路过这里时总会忍不住来体味一番;第三层则是一些图案,这些图案绘制在蹬道上的路面上,看过一块后不禁还想再看另一块,将园林与绘画、雕刻结合,又是一种沁心的享受。而这块地方过后山势又似走尽了,但因直桥的显现而让人不觉惊叹:三山两桥连成半圈环绕湖,既体现出山的趣味,又展现水的灵动,所谓山水相映,趣味别样生。 第三块区域即为栀子花区。这块区域主要以栀子花而出名。这块区域的一边栽满了栀子花树,但因这一边的大道与山之间有一条小山沟,故而栀子花给人以一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每到五月份,满山的栀子花香扑面而至,给人满心舒适的感受。这块区域除栀子花多之外窝竹也非常多,一簇一簇的窝竹让我们在假山上行走之时有超然脱俗的感觉。最为精彩的还是那一块羽毛球场,这块场地可以说是被这块区域环绕着,大山环绕着湖,而大山之中的小山环绕着另一片天地,在这里将山的婉转曲折用得极为精妙,因地制宜未浪费一分一毫。 晨光湖旁山的布置的精彩,从平地一声起到环绕中的天地,山的各种形态在人工的布置下显得活灵活现,在布置上虽有缺陷,但这也并不妨碍整体,而缺陷反而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思考。问天湖旁的山相对来说则没有晨光湖的精妙,但其最令我惊叹的却是将山与长廊的结合,长廊将山比矮了,但却更显真实,而山却将长廊融合,远望而去,山还是山,而长廊却隐藏在山之中,不得不说这一布局之巧妙。 假山在园林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尤其以中国园林为甚,随着学校的发展,校园假山的建造也越来越多,更体现出各学校的特色,我校的晨光湖和问天湖的假山就是我校假山文化的一个标志,而校园假山文化也将越来越丰富,我们要学的仍还有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