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中有这么一句话:“人但知有画处皆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在其他艺术中,也都有着类似的处理手法,如音乐中的休止符,戏剧中的潜台词,电影中的空白镜头等等。这种“空白”实际上也是一种虚实处理手法,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虚无”,而是“计白为黑”、“以虚待实”,“以无形当有形”。中国的传统艺术最讲究这种表现手法。在假山的堆叠制作中华,由于有了空白,景物就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观者也就有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空白处的位置、形状以及大小,对整个假山的造型效果影响很大,在处理时,务须谨慎。而空白又是由实景决定的,如山石的布局和山脚的形状亦复杂多变,则水面的形状复杂多变;实景处范围增大,则空白处相对减小,反之亦然。 假山中的空白应该怎样处理,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主题、题材和意境表现的需要而定。如表现崇山峻岭、峡谷险滩、丛林溪涧等题材的假山,就得减少空白处,这样看起来紧凑有气势一些。空白处理与布局的关系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