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韩良顺老人,是在他园区湖畔花园的家中。硬朗的身板,洪亮的声音,和邻家老人们一样的笑容。与他和蔼慈祥的笑容相比,背后却是叠山大家“山石韩”的传奇人生。韩良顺13岁便跟随父亲韩步本学习叠山技艺,耄耋之年的他与叠山技艺结缘已近七十载。如今,他的儿孙也都继承了这门技术,五代人共同谱写着园艺世家的故事。
□商报记者 姚雨洁
修复园林美名远播
韩良顺的祖父韩恒生,在清道光年间生于姑苏茶商家庭,曾在苏州府台衙门当差,负责园艺、建筑事宜。有一年,在府衙的帮助下,韩恒生购得苏州灵岩山之西的“秀野园”,该园当时已废,山石塌覆,花木凋零。在修复中,祖父对叠山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到痴迷的境界,又得到当时山水画家山僧几谷的真传,开始涉足造园叠山,技术日臻成熟,“山石韩”就此成名,他的代表作有“紫芝园”、“塔影园”、“怡老园”等。韩良顺的父亲韩步本是第二代传人,在新中国建国初被园林管理处聘为专家,修复众多苏州名园,包括苏州阊门大王花园等。韩良顺的叠山技艺直接来自于父亲的言传身教,韩良顺的哥哥韩良源、弟弟韩良余,也都继承父业,技艺不凡。
上世纪50年代初,文物保护委员会通过一名老花匠找到了韩良顺的父亲,请他们来修复毁损严重的拙政园。坍塌的假山,杂草丛生的庭院,已经看不出园林的原貌。没有立体图纸,只有平面图更是给韩氏父子出了道大难题。
经过父子的潜心研究,对比,最终用国画的原理去修复拙政园的假山,让所有人都感慨万分,拙政园的修复工程堪称“传奇”。
修复拙政园是韩良顺的第一个作品,随后,虎丘、怡园、沧浪亭等苏州园林陆续修复。接着,南京、杭州、济南等地,也纷纷派人来请韩良顺去帮助修复园林。1976年他被中央文物局“借调”至承德避暑山庄修复已被破坏坍塌的假山,修复后的假山被评为我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1979年国家外交部又调他至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全面负责国宾馆内庭园的设计和施工。从此,韩良顺的修复工程开始走出苏州,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传家绝技写书传世
韩良顺的叠山技艺在接二连三的修复工程中得到了历练和提升,在叠山界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然而,正是因为这门家传的技艺,却也让韩良顺吃了苦头。
解放前,迫于家境困窘,韩良顺的父亲去上海堆山,建花园,以维持生计。年轻懂事的韩良顺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已经努力地在学习祖传的叠山手艺,以便帮助父亲挣钱养家。大半个世纪以来,韩良顺并没有因为祖传的技艺而逃脱那代人的命运。他经历了“文革”,在“文革”期间,因为这个叠山手艺,还被打成“技术权威”,下放苏北农村。
尽管经历了种种的磨难,但并没有让韩良顺放弃叠山技艺。
对于韩家来说,叠山技艺在过去是只传男不传女的,到了第三代人韩良顺,他不仅把他的技艺传给了女儿,而且还带了十个徒弟。因为叠山技艺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学会的,这门技艺需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撑,更离不开实践的锻炼,需要智慧,更需要悟性。韩良顺觉得,光靠以往的口口相传,学生们还是不能立刻领会这门技术。于是,他将自己劳心劳力一生的叠山经验写成《山石韩叠山技艺》,并于2010年出版,以便让更多的热爱叠山技艺的后人去学习和继承。
家人起初也有异议。但韩老觉得,假山堆叠的技艺虽经“山石韩”世代延传,但它不应该只是一家人的独门绝技,而是整个民族的宝贵遗产,只靠自家兄弟的发扬是不够的。家人得知了他的想法后,也都深明大义,表示了支持。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
2007年,韩良顺老人来到沁苑社区湖畔花园居住。
为了美化小区大门的景观,八十高龄的他还专门到皮市街花鸟市场、相城、光福苗圃选购优良的双瓣月季,如今,五彩缤纷、摇曳生姿的月季在湖畔花园的西门和北大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盛开时节更是花香淡淡,清幽阵阵,引来居民驻足流连。小区游泳池中间小岛上的绿化枯死了要补植,韩良顺老人主动请缨对这处绿化重新规划,既为救生员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又让小岛有了别样的临水景致……
但凡是与假山、园艺有关的人与事,韩良顺老人都格外的上心。为了帮助小区物业人员提高绿化、园艺的知识和管理水平,他不但言传身教,还特意在新华书店选购有关书籍赠送。听说小区里的一位保洁员的儿子在学校修读园艺专业,他不仅特意到建筑书店买回自己著作《山石韩叠山技艺》予以赠送,更是热情鼓励年轻人要学好园艺,用好园艺,回报社会。
在韩良顺老人的生命里,坚持对园艺的热爱是一种习惯,追求生活的美好是一种动力。老人说,“退而不休,身体不能停下来,精神更加不能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