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假山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园林”到“理景”

[复制链接]

821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总经理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2013-5-20 08:40
  • 签到天数: 47 天

    [LV.5]常住居民I

    贡献
    8517
    假山币
    2760
    威望
    3487
    注册时间
    2013-3-4
    在线时间
    142 小时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10:01: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使用“理景“一词的目的是想对景观建筑学的内容作更本质的概括,进而能更全面和更深刻地加以把握与探求。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用“园林”一词来代表景观建筑学范畴的全部内容(包括城市绿化和各种公园).这种泛园林化的倾向,不免带来某些概念上的含混。随着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开展,后来又有了“风景园林”这样一个复合名词。意在把风景区、城市绿化和各种公园都包括进去。其实.不管园林也好,风景名胜区也好.中心内容乃是一个“景”字。无景不成其为园林.无景也不成其为风景区(点),景是它们的灵魂。也就是说.两者都以求得自然美的享受为其主旨,只是它们的营造方式不同:园林之景以人工 建造为主.而自然山水风景不能人造,只能以开发、利用为主。当然,这种营造方式上的区别也不是截然分开的,造园中也有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原有天然景物的问题,而风景点、风景区也有如何进行人为加工以改善景观的问题.二者互有交叉渗透。所以我们不妨将这两种景域的加工处理以“理景”二字概括之棗“理”者,治理也。理的方法可有不同:或者是“造”,如造园、造盆景;或者是“就”,依山就水,巧妙布置.使山水之美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如风景点、风景区。


      我国传统的“理景”可以按其规模与特点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庭景。是指在建筑物的外部附属空间棗庭院中凿池、置石、莳花、种树,人为地创造少而精的自然景色。庭景都是依附于其建筑物的.不具有对外单独使用的功能。由于它和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人们追求自然意趣的良好形式.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过去,我们把庭景和园林混在一起统称“园林”,造成了概念上的含混淆;


      2,园林。是指围入一定范围之内的、可独立使用的自然景观区域。童隽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所说的一段话很有趣味:


      “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需要.实全含于‘园’字之内。今将‘园’字图解之:‘口’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氏’在前似石似树。”


      园林和庭景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可独立使用.即使一二百平方米的小园.也有单独的门可供出人;而庭景则完全从属于厅堂斋馆一类的建筑物,没有自身的独立性。虽然有些庭景也冠以园名.如“芥舟园”、“壶园”之类.但这是文人的浪漫之笔.其性质如同以石峰象征山岳一样.都是一种艺术夸张,而非真实如此。从规模上看.园林大都比庭院大,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苏州的“残粒园“,面积仅14Om2.比留园冠云峰庭院小好几倍.但它有门单独可供出入.所以仍不失为一座真正的 “园”。


      3.风景点。是指利用城邑郊外或市区依托某一佳山好水形成的游览胜地。一般都有亭阁、寺观等建筑。虽然这些风景的规模并不很大,但都是向所有的人开放,具有公开性的和公共性.不同于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像南京的鸡鸣寺、无锡的锡山和惠山、杭州的西湖等。


      4.风景名胜区。这是规模铰大的、由众多风景点组成的区域性景现。自然观和人文景现资源都较丰富。如扬州瘦西湖棗蜀岗风景名胜区、九华山、普陀山等佛教名山风景区等。 以上四种景观都有或多或少、或简或繁的使用要求.是人们活动于其中的一种生存环境:庭景的游息功能较简单,但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用价值很高;园林除游息外.还有居住、待客、宴饮等生活内容;风景点有众多公共活动容纳于其中:风景名胜区就更复杂,有内外交通及公众食宿问题等等。也就是说,随着规模的扩大,内容也多样而复杂起来。这种情况和建筑很相似,只是建筑的功能更为复杂而密集,所用的材料和设备也更加多样。


      除了上述四者之外,盆景也属于理景艺术。但盆景没有实用功能.没有空间环境可供人们使用.它是只供现赏的纯艺术品,而其他四种理景的艺术性是和实用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既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又是物质财富。正如建筑既是物质生产部门、又是一种艺术门类一样,具有双重性质。不过风景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还有不可再生的属性(如天然地形地貌),和建筑的纯产品性质(即全由人工建造而成的)还有某种根本性的区别。


      纵观历史上对理景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实用为主的阶段。即利用自然环境作为收猎、渔樵、林果、游娱的场所。这些场所实际上主要是作为猎场、牧场、田庄和娱乐场而存在的,对自然美的欣赏不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在我国相当于汉以前;第二是美学价值认知阶段。由于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种种厌恶.在返补归真、回归自然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了对自然美的发掘、讴歌、创造:表之于文字,则为山水诗文、田园诗文:表之于绘画.则为山水画;表之于实际生活,则为山居岩栖、隐逸江湖,或在宅旁人为地创造山水量现.或在邑郊因借山水,增建亭阁、种植花木.建设游览胜地。这个时期是从两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延续到近代;第三是生态意义的认知阶段。风景园林除了上述两阶段的实用与美学价值外.又提到了改善全人类住居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层面上来认识.这是由于到了工业化与盾工业化时期,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与破坏而陷于极大的危机之中。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作为在生态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风景园林,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美学意义和旅游资源价值.而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孙后代的生存条件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江南地区山川秀丽,气候温润,景观建设的条件极为优越。自古以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理景艺术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吴、越、楚苑园、离宫的兴建:在吴有阖闾的长洲苑、姑苏台;在越有勾践”五台之游”的众多台榭;在楚有章华台、乾溪台等离宫。从《楚词》有关篇章中可以感知.楚国宫中也是“川谷径复,层台累榭”,水流潺?,花木交映.一派优美的园林景象。六朝时期,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南移,江南地区出现了理景活动的高潮,皇室、豪族糜集之地,理景活动尤其活跃,如建康城内外,遍布天子与公卿的苑园和离宫别馆,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庸人对建康佛寺兴盛的写照(尽管诗中的实际数字并不可靠)。会稽(今绍兴)也是豪族、名士聚居之处.山居别墅、风景游息地的开发也有很大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谢灵运的东山别业和王羲之等名士的雅集地兰亭。唐宋以后.江南地区由于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景观建设水平极高,成为我国理景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在江南理景的各个品类中.除了人们熟知的私家园林之外,下列几方面尤其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邑郊景点:大致在唐宋时期已十分发达.著名的如杭州西湖、绍兴兰亭、苏州虎丘、石湖、无锡惠山、扬州的平山堂等,到了明清更是兴盛,扬州的瘦西湖、嘉兴的南湖、南通的狼山、苏州的天平山等等。这些风景点.都靠近城市,可朝往而夕返.便于市民游览.内容也很丰富,既有宗数的朝拜,又有节日的热闹游娱,再加上优美的自然风光,实际上起到了城市郊区公园的作用。


      村落景点:主要是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如皖南徽州、苏南的吴县、浙东的楠溪江等地。这些地区人多地狭。多经商者与为官者。巨商商官着意修饰本乡本村.兴建道路、桥梁、书院、牌坊、词堂、路亭.修造风水林、风水楼阁培宇.力图使故土的环境达到完善、优美的境界,因而造就了一大批村头文化中心.其性质和上述邑郊风景相似,只是规模较小,内容稍简,可谓具体而微。在艺术风格上则别具一番纯朴、敦厚的乡土气息。


      沿江景点:对自然美的追求,使骚人墨客在旅途也不放过游览的机会。于是沿交通热线的风景点也发展起来.如长江沿岸有樊楚三山、石钟山、小弧山、天门山、金山、焦山、狼山以及龙蟠矶、道士?矶、东坡赤壁、采石矶、燕子矶等一联串的著名景点出现。沿富春江有富阳鹳山、桐庐桐君山、严子陵钓台、建德双塔、新安江歙县太白楼等。沿江城市为了临眺江景和标帜本城,往往在江边建造高耸的楼阁建筑,成为著名胜景.如宜昌、九江、安庆、南京、镇江等.莫不如此,其中最著名的是武昌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号称南三大名楼。


      名山风景区:历朝的山川祀典使五岳五镇处于被特殊关注的地位而闻名于世.江南有南岳(天柱山、衡山)、南镇(浙江会稽山)之胜,而宗数活动的兴盛又使远处深山的佛教道场和道教洞天福地不断开发,成为广大人民游览胜地。明清时佛教四大名山中的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和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都在江南地区。还有齐云山、龙虎山、茅山、武当山等道教胜地。这些名山都已成为风景名胜、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著名游览区。


      我国对于传统理景艺术的研究.长期以来局限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近年又出现了对寺庙园林的探讨。但是,这三者还是远远涵盖不了我国丰富的理景艺术内涵与成就。就拿园林来说吧,除了以上三种园之外,唐宋以降还出现了大量在官衙中建造的“郡圃’,一般的书院、驿馆也都建有园林或庭景.这些园林和庭景都具有公共性质,不同于私家园林之仅供少数家庭成员使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园林之外.还存在着众多可朝至夕归的邑郊风景点,质朴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村落景点、佛教、道教的名山风景旅游胜地以及沿长江、富春江等的沿江景点。这样历史悠久的范围广阔的风景名胜建设.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没有理由予以忽视。因此。局限于园林、尤其局限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的研究还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在景观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本书的目的也就是想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剖析来认识这些尚未引起重视的领域.以期使我国优秀的理景艺术传统能更加发扬光大。


      关于“寺庙园林”.顾名思义.是指寺观中的园林而言。但是.现在很多情况下被指为“寺庙园林”的往往不是园林.而是布置得具有园林气息的寺庙。例如一些山区的佛寺.由于地形关系.采取不对称的由布局,依山就势。一路设置山门、天王殿、观音殿、大殿、罗汉堂、藏经楼、斋堂,僧房等建筑.其间有天然的山丘、溪流、奇峰、异石、修竹、乔本穿插交错,鸟语花香。极富自然之趣.真可谓不是园林.胜似园林。但是.这种格局仍是按寺观的要求来布置的,面不是按园林布置的.其本质是寺观而不是园林,我们不妨称之为”山水寺观”或”园林化寺观”.但还是不能称之为园林,否则就把事物的性质搅混了,举例来说.四川乐山的乌尤寺,确是利用地形布置建筑群的优秀实例.但是,它的布局完全是按佛寺要求的展开:山门棗休息亭棗普门殿棗天王殿棗弥勒佛棗弥勒殿棗大雄宝殿棗藏经楼棗罗汉堂。即使是沿山崖而建的旷始亭、尔雅台、听涛轩、山亭等景观建筑也只是利用地势之优越,作为因借山水风景的观赏点.而并非作为“园林”来规划建设的。四川青城山的常道观。安徽齐云山的太素宫等道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北京的擅?寺更是布局规整的佛寺,显而易见.不能列入园林之例。当然,也有些佛寺和道观确实设有园林.这些园林可称之为“寺观园林”,如苏州西园寺(戒幢律寺)的西园和昆明太华寺的西院、北京白云现的后院等,这些园林和寺观本身紧密相联,但仍有一定的区划.它们不是寺本身,而只是寺现的一个局部。




      这里再谈谈“郡圃”的情况。


      “郡圃”就是在州县衙后堂设置山地林木以为官吏宴集、待客及游观之所,也就是衙署园林。早在南齐时,吴兴郡衙后堂就有人工开凿的山池,吸引了隐士沈麟士前往欣赏。据《南史沈麟士传》记载:“征北(将军)张永为吴兴(太守),请麟士人郡。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即戴安道游吴兴因古墓为山池也.欲一观之,乃任停数月”。利用古墓为假山,再开凿水池而成好山水,确是妙想。到隋唐间,郡圃开始多起来,现存的山西绛县“绛守居园池”就是创建于隋代的郡圃。唐代虢州刺史官邸的郡圃,韩愈曾有诗二十一首咏其事。据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序言称:”虢州刺史宅连水池竹林,往往为亭台岛渚,目其处为三堂(按:古代官衙有大堂、二堂、三堂.三堂即后堂.亦称退思堂.是日常理事之处)。刘兄自给事中出刺此州.在任逾岁。职修人治。州中称无事,颇复增值,从子弟而游其间。又作二十一诗以咏其事,流行于京师,文士争和之。予与刘善,故亦同作。”韩愈的二十一首诗描绘了当时虢州郡圃的大致景色.其中有北湖、月池、竹林、流水、孤屿、花岛、渚亭、柳巷、稻畦、荷池、方桥、梯桥、月台、镜潭、北楼等诸胜,规模相当宏伟开阔。诗人自居易每到一处任官.也爱在官署内开池、种树。到了宋代.在州县署内设守居园池已成为一时风尚.甚至一些僻远的州县也有后园池亭供官吏休娱燕集之用。南宋时平江府.地处军事、经济要冲,郡圃更发达,除了府衙有郡圃外.吴县、长洲县以及府属的几个机构如司户厅.提举司、提刑司也都有后园。作为官办的贵宾招待所“姑苏馆”的园林更大,包含了整个城西百花洲在内。建康府在南宋也是一个上府和重镇.它的郡圃在衙署东侧.规模很可观,包括了青溪的一段水面在内.亭阁花石极盛。真州(今江苏仪真县)是宋代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的驻地.设有规模达百亩的园林,称为“东园”。宋代郡圃由于都由官办,规模都比较大.又因衙署内有众多吏属及宾客宴集活动.故楼堂斋馆等建筑数量也较多。和私家园林相比.具有显著的公共活动性质。可惜这类郡圃.随着历代衙署的不断被改造,至今未能留下较为完整的遗例。


      几年前.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教授问我:现在海外学界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认为,中国的住宅的受儒家思想支配.而园林是受道家思想影响.你对这种说法怎么看?我说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整。中国园林受道家思想影响,同时也受儒家思想影响,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儒道是互补的。秦亡以后,道家思想曾两度在汉初及六朝占主导地位.面其他时间则大体上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地泣。而且.即使一家占上风时.另一家仍在社会上流行。一般士大夫也往往兼修儒、道二学(加上佛学则是三学)。所以观察园林的指导思想时不能把两者机械地分割开来。更重要的是.道家崇尚回归自然.儒家也强调亲和自然.孔子的名言“知者乐水.仁音乐山”,被历代士人事为至理常以之作为沦析风景的理论依据。二者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并无根本冲突,因此都能对发展山水园林起到推动作用。只是由于儒家着重研究经世之术,而作为个人生活环境要素的园林,却是六朝时期在道家阐发个体精神的思想影响下得以发展、升华为一种真正的艺术品类的。从这一点上说,此时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圣人“之教.后人谁不对之尊崇有加?因而同样推动着隋唐以后士大夫们对自然山水倾心领略与园林的建造。没有这种推动.唐宋明清各代园林和风景名胜的繁荣是不可想象的。由于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由一部园林史来作出全面回答.下面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回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被奉为正统思想。但两汉的儒学已不是孔、孟儒学,而是经过改造的、渗合了?讳迷信的儒学,经学则已流于繁琐考证和荒诞说教而走向穷途末路。汉元至六朝,中国经历了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儒家的独尊地位也在社会大动乱中被冲垮,自由思想得到发挥.原来处于“在野”状态的道家思想重新受到士人的青睐。随着玄学和清谈的兴起.“三玄”(《老子》、《庄子》、《易经》)成了当时的热门学问,儒学相对受到冷落。通过“名教”与“自然”等问题的争论,一方面唤起了人们对个性追求的觉醒,同时也激发了倾心自然山水的热情,进而滋润、孕育了纯粹的、有独立意义的山水审美意识。虽然在先秦的诗赋中也描述山水,但那是作为兴、比的手段和背景材料出现的.它们并不具有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欣赏价值。只有到了六朝,这种独立的、自成一体的山水审美对象才广泛出现在诗赋之中。这时人们对山水的认知已从物欲享受和兴、比手段进入到“畅神”的精神享受阶段。王羲之的“寄畅山水“,①谢安的“寄傲林丘”,⑦都是把自身的精神追求和山水融合在一起,这已经不是一级意义上的亲和山水.而是抛弃一切功利要求而全身心地投入山水,把山水视为至善至美。这种对山水的执着追求.终于成就了中国特有的山水审美心态以及它的外化成果棗山水诗文山水画、山水园林艺术的诞生。


      隋代统一中国,结束了三百年分裂局面。唐代则在此基础上发展达到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儒学的正统地位又得以恢复。仕官一途.也成了儒家的专利,儒学再度盛行。虽然道、佛也常常受到朝廷提倡,但远不如儒家实际地位之巩固。一般士人也是儒、道、佛兼收并蓄.”三教”合流的倾向明显。当士人积极进取、仕途得意之时.儒家济世治国的思想占支配地位.面失意消极之时.则往往以道、佛思想作为避风港和护身符。而作为儒者.不仕而退.也要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乐而不改其志。所以司马光被黜后.在洛阳建“独乐园”.是以颜回来自勉。朱长文在苏州筑“乐圃”,也是这个寓意.他在(乐圃记)中说:“用于世.则尧吾君,虞我民.其膏泽流乎天下。苟不用于世,则或渔或筑。或农或圃.劳乃形.逸乃心.穷通虽殊,其乐一也。故不以轩冕肆其欲.不山林丧其志”。在儒者看来,造园也是一种修身养性之举。苏东坡在评论灵壁张氏园林时说得更清楚:“使其子孙开门而仕.硅步市朝之上;闭门而隐.则俯仰山林之下.放以养生冶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灵壁张氏园事记》)。作为儒者.在家隐居治园是一种养生冶性、行义求志之举.和做官的道理是一致的。其实这是“身在江湖,情驰魏阙”的隐晦表述,因为儒者的志向在于治国平天下.居于山林江湖,那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儒者造园的指导思想仍是入世的,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有所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唐宋以后的园林趋于世俗化.园中充满居住、待客、宴乐、听戏、读书、课子等世俗生活内容并且形成和禅味甚浓的曰本庭园迥然有异的造园风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假山网|联系我们|诚聘版主|积分规则|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74963号

    手机版|假山网   

    GMT+8, 2024-9-20 23:33 , Processed in 0.11974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公司名称:深圳市山月园园艺有限公司;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石岩镇苏氏山水工业园;

    联系电话:1392389858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