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假山网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看,各个阶段是如何表现自然观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总经理

小刺猬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2012-11-7 08:28
  • 签到天数: 30 天

    [LV.5]常住居民I

    贡献
    7748
    假山币
    7658
    威望
    4688
    注册时间
    2012-9-7
    在线时间
    118 小时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1:48: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看,各个阶段是如何表现自然观
    ①园林的萌芽期—神话中的自然
        最初的园林形式表现为“囿”和“台”。在殷、周时期天子和诸侯喜欢狩猎,“囿”便
    是王室为集中豢养捕捉活着的禽兽的专门场所,并在囿的范围内,广植树木,开凿沟渠,
    这就是园林的雏形。“台”是最初的园林建筑物,其功能为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后来
    人们更重视“台”的登高远眺,观赏风景的功能。周代时贵族“美宫室”,“高台榭”成为
    一种时尚,台的“游观”功能逐渐上升,这种建筑物结合绿化逐渐成为空间的中心。“园”
    是种植树木的场地。西周时,老百姓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开辟园圃,即是经济活动,还有观
    赏目的,而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的观赏作用也越来越重视,不但重视它的外形,还注意到其
    象征性寓意,如《论语》中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比喻。囿、台、园,此三者形
    成园林的三个源头。秦汉时代帝王为了长生不老来享受人间荣华富贵,理想境地就是神仙
    境地,这种心理慢慢成为园林中的追求,帝王将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在风景园林中创造出
    来,秦始皇开创“上林苑”以“一池三山”模式,象征摹仿蓬莱神话,成为苑囿的基本形
    式,人们脑海中的神仙仙境成为苑囿的游乐中心。《秦记》云:“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
    筑为蓬、派。”(《史记·秦始皇本纪》裴胭《集解》引《括地志})
    ②园林的转折期—写实中的自然
        从汉代开始到魏晋南北朝,人们把现实中的山水作为园林中的摹仿对象,这进一步突
    破了秦代苑囿对自然景象的浅陋模仿,并且追求“有若自然”的园林境界。这一时期民间
    造园日趋活跃,一些注重园林的情趣,造诣较高的文人私家园林开始出现,尤其魏晋南北
    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文人士大夫阶层受老庄哲学的“无为而治,崇尚自然”的影响,
    形成了隐逸的思想,他们纷纷投身自然,纵情山水,从中寻求精神解脱,游览山水,欣赏
    自然山水风景美己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审美理念,并拓展了山水艺术的领域,标志着人们
    对自然美鉴赏的成熟。于是,有关山水的各个艺术门类相继兴起,包括山水文学,山水画、
    山水园林相继出现。为了满足身在庙堂而又能长期地享用、占有大自然的山林野趣的需要,
    出现了“朝隐”,即在不摆脱世俗生活的前提下,强调生活环境的自然化,于是,社会名
    士在住宅处竞相营建自然山水模式的园林以自娱,园林的内容也由粗放向精致迈进一大
    步。这时期的园林可称作自然山水园或写实山水园,很多造园要素都是直接摹仿自然景色,
    以叠山为例,无论形态、体量都追求与真山相似,山必求其宏大,峰必求其高峻,追求再
    现自然山水。
    ③园林的的全盛期—写实与写意结合中的自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也是造园活动高涨的时期,各类园林都得到了发展,
    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的城市花园。唐代科举取士,文人做官的很多,为了身居市井也能闹处
    寻幽,他们的园林更加注重小中见大,凭借他们对自然山水的领悟、概括、提炼,在园林
    中大胆剪裁自然山水,再现名山大川。园林中就开始注入了写意的成分,开始写实与写意
    结合地摹拟自然。这与汉代私园再现自然的写实摹仿相比,有了实质的变化。这些私家园
    林受到文人趣味的影响,更多表现出诗情画意的情趣,这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园林的艺术素
    质,“文人园林”呈萌芽状态出现,奠定了“文人园林”的基础。著名的有王维的“惘川
    别业”、柳宗元的“永洲八愚”,以及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草堂。白居易对造园艺术理论非常
    精通,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他的“园林观”是经过长期对自然美的领略和造园
    实践的体会而形成,造园的目的在于寄托精神和陶冶性情,这种幽雅的格调与“城市山林”
    的气氛,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当时文人造园的主旨—以泉石养心,借诗酒怡性。《夏日
    与闲禅师林下避暑》一诗有句“落景墙西尘土红,伴僧闲坐竹泉东。绿萝潭上不见日,白
    石滩边长有风。”说明了参悟禅理与园居生活的契合。白居易的园林观与他的平易近人、
    质朴适的诗歌创作风格也是相一致的。
    ④园林的的成熟期—写意中的自然
        宋代园林和唐代园林有着比较分明的审美分界:唐代以前的园林,造园要素以天然的、
    客观的因素为主,而宋代以后园林审美构建,人工的、主观的因素的比重明显增加,造园
    不再是简单的幕拟和再现自然了,而是加以提炼和概括,写意地表现出自然,“这种‘自
    然’更多的蕴含了造园者的主体情感,成为主人寄托自己哲学审美思想的一种载体。IW}
    翻开中国美术史我们了解到,宋代的绘画,和唐以前的绘画有着一种审美分界,山石、林
    木、竹石等自然物象逐渐取代以往的佛道人物、侍女、牛马等题材,产生了不求形似的大
    手笔写意山水画,以及出自文人之手的抒情表意的文人画。正如元代大画家倪瑛曾说“所
    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又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
    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简,枝之斜与直哉”。(《云林集》)山水、林石、花竹、禽鱼这
    些题材不但对绘画美学有直接的启发,也是重要的写意抒情的园林组成要素。文人所写的
    “画论”可以引为指导园林创造的“园论”,园林的诗情画意正是文人诗画风骨的再现,
    园林的意境与文人诗画的意境异曲同工。文人园林能够更精炼更概括地表达自然,简远、
    疏朗、雅致、天然四个方面,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四个基本特征。追求“小中见大,’.
    壶中天地的写意园林模式,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界限,它的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
    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从祟拜自然,再到模拟自然,师法自然,
    写意自然的发展过程。“自然”是传统园林艺术中恒久不变的主题,不管是现实中的自然,
    还是人们理想中的自然。把“山水美”视其为“自然美”的象征,山水美就是最理想的“自
    然美”。所以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观”主要表现为“山水即自然”,“曲即自然”,“天
    然即自然”。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把山水美作为重点来表现,尤其是私家园林,
    通过小中见大的手法,象征性地表现自然,“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假山网|联系我们|诚聘版主|积分规则|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74963号

    手机版|假山网   

    GMT+8, 2025-5-9 12:36 , Processed in 0.08456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公司名称:深圳市山月园园艺有限公司;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石岩镇苏氏山水工业园;

    联系电话:1392389858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