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园林景观空间概述
[打印本页]
作者:
白羽衫
时间:
2012-11-5 10:47
标题:
园林景观空间概述
园林景观空间概述
一、空间概念的界定
关于“空间”概念的阐释,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虚实观”。《道德经》日: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这里将人居空间同车轮、陶器相比拟,指出人居空间就像车轮和陶器的构筑形式一样由虚与实共同构成。建造房屋需要开凿门窗,有了门窗、四壁围合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门窗、墙、屋顶等实空间)所带给人的“利”(利益、功利),必须靠“无”(内部的空间)来发生作用,由此得出了建筑空间是由“有” “无”构成的结论,即“实空间”和“虚空间”。依此推演,空间中担当实体的不仅仅是建筑结构,还包括其他能够构成虚的任一物态,如植被、雕塑、水体等,建筑的构成本身只是“虚在内实在外”的一种格局,而园林景观中,景墙隔断、雕塑等元素,则多为虚在外实在内的模式。
此外,关于实与虚的理解,还可以扩延到物理的和精神的层面,这样,园林景观的空间就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实体空间与虚体空间的结合,又是由物理空间(实)与人的艺术感受“虚拟空间”(区域的心理暗示)的结合。因此,园林景观空间是实用空间、结构空间和审美空间的有机统一体。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可以用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加以界定。
二、空间设计中人的主导作用
人是空间设计的本体,对于人与空间关系的研究依托于人体工程学的成果。实验表明,人的视觉心理影响着景观的形态与色彩等要素的设计,人的听觉与嗅觉影响着对景观中综合感知的处理,人体尺度影响着空间单元的体量大小的设定,人的行为模式是景观空间交通流程的设计依据,是决定路线是否合理、科学、便捷、美观的参照标准。
1.空间中人的行为习性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启发
(1)动物性的行为习性
(1)抄近路——空间流程的便捷度
人具有抄近路的习性,尤其当清楚地知道目的地的准确位置时,总会试图选择最短的路程,因此,园林景观道路的设计一定意义上应参考人的这一行为特点。如某高校中心广场的设计改造就是一例围绕人流集散而作的调整。此广场位于教学区、行政区、宿舍、图书馆、运动场之间的要隘,与学校的大门和主干道相邻,因此建校之初出于美化环境而做的大片草坪已不适应多向交叉的人流需要,尽管立着警示标语,频繁穿越仍不可避免。但从交通需求判断,被迫绕行是违背人性的做法。改造后的广场,将植被草皮分散划域,满足四通八达的人流穿行,空间分布也有了一定的序列性,再加上水体与艺术小品的置入,使原本淤塞废置的空间更加实用且具人文性。
国外设计师曾有过大胆的尝试,在未完成路线设计之前开放景区,然后通过航拍勾勒出人为踩踏的全景路线图,参照修建行走路线。这无疑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典范。当然这一理念有别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手法中曲径通幽的立意。
2识途性——道路设计的安全性原则
一般情况下,人们不熟悉道路时,会边摸索边通往目的地,为了安全则不自觉地按原路返回。灾难的现场报告表明,许多遇难者都是因为本能而原路返回没有迅速寻找正确的疏散出路,失去了逃生的机会。因此,园林景观空间中必须有详细、明确的标志,既起到引导流程的作用,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给人以快捷的提示。这是空间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3、左侧通行、左转弯——空间流向的舒适度
在没有汽车干扰的道路和中心广场,当人群密度达到0 3人/m2以上时,人会自然而然地向左侧通行,这是由于人的右手防卫感强而照顾左侧的缘故。在棒球运动中垒的回转方向以及田径运动的跑道、滑冰的方向均是左向转弯。因此,对于主要出入口方位、景观节点的序列和宏观规划都应考虑到人的左侧行走和左转弯的特性。
4、从众习性、聚集效应——给予公众接触和交往的适宜空间
研究发现,当公共场所的人群密度超过1.2人/m2时,步行速度明显下降,出现滞留,如由于好奇造成围观现象。景观设计倡导娱乐体验,更加强调这一效应的科学把握,即研究如何运用景观节点造成人群滞留,并激发人们尤其儿童参与到环境中。当然,滞留空间的尺度和形态要适宜人群的聚集和交互活动。出于安全避险的考虑,应合理妥善地处理景区与周围疏散通道的关系。
(2)互为体验的行为习性
公共空间接纳的人群构成较为复杂,人的心理情境、文化、年龄层次各有不同,空间必须有供大部分人活动的场所,又要有个体相对私密的区域。孩子们热衷于被欣赏的愉悦和满足,有人则希望体验偏于一隅的凝神静察,所以,空间中的人在体验环境的同时也有着欣赏与被欣赏的体验。以卞之林的诗作解: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着你的窗,你装饰着别人的梦。”总之,空间的设计应兼顾私密和公共性,即:注重空间视觉层次的丰富,满足空间类别的多样需求。
2.人体尺度是空间比例设定的基准
心理学家萨默(R Sommer)曾提出:每一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特定的个人空间范畴,它随身体移动而移动,任何对这个范围的侵犯与干扰都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为了度量这一空间范围,心理学家做了很多实验,结果证明这是一个以人体为中心发散的“气泡”,相当于一个人下意识中的个人领域范围。
(1)空间中人与人的尺度
由于“气泡”的存在,人们在相互交往与活动时,就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这种距离与人的心理需要、心理感受、行为反应等均有密切的关系。霍尔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概括为5种人际距离:
q)密切距离:0m~0.45m
接近相0m~0,1 5m,亲密距离、嗅觉敏感、感觉得到身体热辐射
远方相Om.15~0.45m,可接触握手
适合人群·母子、情侣、密友、敌人(保护、爱抚、耳语、安慰、保护、格斗)
不适合通道的拥挤、坐椅的间距等
②个体距离:0.45m~1 20m
接近相0 45m~O.75m,促膝交谈,可近距接触,也可向别人挑衅
远方相0 75m~1.20m,亲密交谈,清楚看到对方的表情
适合:密友、亲友、服务人员与顾客
不适合:景亭坐椅相对的距离
⑧社交距离:1.20m~3 60m
接近相1.20m~2 10m,社交文化,同伴相处、协作
远方#B2.1 0m~3 60m,交往不密切的社会距离,这一距离内人们常常有清晰的视线但各自相视走过也不显局促和无礼
④公共距离:>3 60m
接近#83.60m~7.50m,敏锐的人在3 6m左右受到威胁时能采取逃跑或防范行动
远方相:>7 50m,借助姿势和扩大声音勉强可以交流
⑤公众距离>20.00m
20m~25m平方的空间,人们感觉比较亲切,超出这一范围,人们很难辨识对方的脸部表情和声音,距离超过1 1 0m的距离,肉眼只能辨识出大致的人形和动作,这一尺度也可成为广场的参照,超出这~尺度,才能形成广阔的感觉。390m是创造深远、宏伟感觉的尺度。
(2)空间中人与环境的常规比
园林景观环境中,人的美感和舒适度与尺度密切相关。周边实体的高度与中间距离的比例关系,影响视觉和心理的感受。假定实体的高度为H,观看者与实体的距离为D,则有如下几种尺度关系:0_=)D/H<1,人的视线与外部空间界面构成的夹角大于45。,空间有一种封闭感,界面使人产生压抑感,这种空间为封闭空间。(2)D/H=1,即垂直视角为45。,可看清实体细部,有一种内聚、安定又不至于压抑的感觉;D/H=2,即垂直视角为27。,可看清实体的整体,内聚、向心,而不至于产生离散感:D/H:3,即垂直视角为18。可看清实体与背景的关系,空间离散,围合性差。(3)D/H>3,则空旷、迷失、荒漠的感觉相应增加,这种空间为开敞空间。
(3)避难空间的安全尺度①中心防灾公园 场地面积一般要达到或大于50hm 2,即使公园四周发生了严重大火,位于公园中心避难区的避难者依然安全。
②固定防灾公园:场地面积一般在(10~50)hm2,当面积为25hmz,若公园两侧发生的火灾,避难者受到威胁时向无火的方向转移仍然有保障;当面积为10hm2,若公园一侧发生的火灾,避难者也有安全保障。
⑦紧急防灾公园.场地面积一般不小于1 hm2,考虑至少容纳500人。
作者:
May
时间:
2013-1-23 16:20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