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盆景形式美法则
[打印本页]
作者:
白羽衫
时间:
2012-10-26 11:19
标题:
盆景形式美法则
本帖最后由 白羽衫 于 2012-10-26 11:20 编辑
盆景形式美法则
对于形式美的问题美国哈姆林在“构图原理”一书中谈得心鲮系统 但似乎是缺乏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对立统一观点,比如只强调了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等,而忽视了其对立面。国内很多盆景专著,多偏于中国画论中形式美的论述。在这里,我们试图来个中西结合,并把统一、均衡……对立面双方结合起来,以求探出一条新路子。盆景形式美法则包括统一与变化、均衡与动势、对比与协调、比例与夸张、尺度与变形、韵律与交错、个体与序列、规则与非规则、似与非似、透视与色彩。
1.统一与变化
盆景艺术应用统一变化的原则是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辩证法则.所谓统一是指盆景中的组成部分,即它的形状、姿态、体量、色彩、线条、皴纹、形式、风格等,要求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相似性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任何艺术包括盆景艺术在内的感受,必须具有统一性,这是一条长期为人们所接受的评论原则。假定把各种树木或各种石头摆在一个盆里,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甚至相互矛盾、冲突,那么,它就只能是一堆垃圾而不是什么艺术品了。一般人都认为一件盆景艺术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盆景艺术家能够将许多不同的构成部分取得统一,或者换句话说,最成功的盆景艺术品首先是将最繁杂的变化转成最高度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如赵庆泉的“八骏图”,所用树种主要是六月雪,石头都是同一颜色同一纹理的龟纹石,八匹马小件都是广东石湾产的陶瓷,在造型、立意、技法、风格上也都取得统一,因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制作盆景中,同一盆景,最好用同一个树种、同一个石头品种,务求一致,不要杂用。如把银杏和五针松放在一个盆或把斧劈石和太湖石放在一个盆里就缺乏统一感。盆景中怎样创造统一感呢?①形式的统一;②用料的统一,⑨线条的统一;④局部与整体的统一;⑤意境的统一;⑥技法的统一。
与统一相对立的是变化,变化是指统一中求变化。还以“八骏图”为例,其中所用树种虽说都是六月雪,但有高低、直斜、粗细、大小、疏密等变化,石料也有大小、位置的变化,八匹马的姿态也不是一样的,有站、有行、有仰头、有卧等姿态的变化,因而整个画面又显得生机盎然、生动活泼。倘若不然,就一定会显得呆板、单调、无味。
变化中求统一,这里还有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贺金荪的“秋思”。在同一盆景中,他用了几个树种,可谓有变化了,他是怎样求得统一的呢?就是通过人工修剪的办法,将所有树木都剪成风吹式,用“风”将其统一起来了,用“秋思”的意境将其统一起来了,可谓高人一筹。
2.均衡与动势
均衡中求动势,动势中求均衡,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观赏艺术中,均衡是一种存在于观赏客体中的普遍特性,在造型艺术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它在盆景的布局中,通过和谐的布置而达到感觉上的对称、稳定,使观赏者感到舒适愉快。均衡有两种,一种是规则的均衡(绝对对称),一种是不规则的均衡。川派的方拐、对拐等,两边的枝片都是对称的,看上去有一种端庄、整齐之美,但似乎人们觉得有些呆板。大多数情况下,盆景的均衡形式多采用不规则的均衡形式,因为看上去显得更自然、生动、活泼,山水盆景中的偏重式、开合式属于典型的不规则均衡形式,树桩盆景中,如很多丛林式,还有厦门风格的盆景、也是不规则均衡的代表作。在不规则均衡形式中,虽不像“对拐”中存在一条由树干组成的中轴线,但在人们的审美经验中,在审美主体的观念中总有这样一条虚构的中线存在。
在盆景设计中构成均衡的一些常用手法有:①用配件构成均衡,如在树木或山石的另一边放一件动物或人物配件;②用盆钵与景物构成均衡;⑧用树木姿态形成均衡;④综合均衡法。均衡的对立面是不均衡,是动势感。盆景也很讲究动律,以求得。画面”的生动、活泼,求得动势感的方法有:①对称物双方体量强烈对比;②用树姿求得动律,⑧配以水面,④从山石走向、纹理求得;⑤配以动物、人物的行动等。中国画论中说:“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讲的就是静中求动的道理。
3.对比与谐调对比谐调也是盆景中常用的法则之一。盆景艺术中可以从许多方面形成对比,如聚与散、高与低、大与小、重与轻、主与宾、虚与实、明与暗、疏与密、曲与直、正与斜、藏与露、巧与拙、粗与细、起与伏、动与静。刚与柔、开与合……。对比的作用一般是为了突出表现某一景点或景观,使之鲜明,引人注目。现代山水盆景,盆钵变得很薄,形成了山峰(垂直高度)与水面(水平直线),盆钵横线的强烈对比,从而使景物(山峰)变得更加高耸,把景物突出出来。从前的大厚盆显不出景物来。对比的原则不宜多用,“对比手法用得频繁等于不用。”盆景艺术也不例外。倒是对比的对立面的统一即对比谐调用得很多,如刚柔相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藏中有露,露中有藏,还有疏密得当、巧拙互用,粗细结合等,都讲的是对比谐调,或者说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辩证统一.
4.比例与夸张所谓比例是指盆景中的景以及景物与盆钵、几架在体形上具有适当美好的关系。盆景中“缩龙成寸”、“小中见大”主要是靠比例关系来实现的。其中既有景物本身各部分之间的长、宽,高、厚、大小的比例关系,又有景物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有时用数字表示出来,如中国画沦中提到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大多数情况并不一定用数字表示之,而是属于人们在视觉上、经验上的审美概念。所以这种比例关系也是合乎逻辑的、必要的关系,同时比例还具有满足理智和眼睛要求的特性。如微型盆景,由于景物微小,只好配以微小盆钵和具有许多小格子的博古架,使人感到亲切合宜。大型盆景如“万里长江图”、“八百里漓江图”,一个长51m,一个长12m,其中山石或朽木体量、数量就得相对的大和多,才能把长江之雄伟、壮观和漓江之秀丽表现出来。在实际创作中,有的人在使用植物点缀上有时就忽略了“比例”这一点,本来作者本意是表现一座高山,但由于点缀植物叶子大小或体量大了,结果山石与树木大小不相上下,意念中的山变成了一块石头或一块小石头。因此,制作盆景中比例关系应该认真推敲。事物还有另一方面,即夸张的手法,盆景创作中为了表现某一特定的意境或主题,常常打破常规比例,这种现象在树木盆景象形型中常见,一般情况少用。
5.尺度与变形与比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特性是尺度,盆景尺度是一种表现盆景正确尺寸或者表现所追求的尺寸效果的一种能力。往西方和在我们一些人心目中认为是十分微妙而且难以捉摸的原则。其中既有比例关系、还有匀称、协调、平衡的审美要求,最重要的是联系到人的体形标准之间的关系吼及人所熟知的大小关系。我们大家对大型盆景都喜欢感受到它那巨大的尺寸或它的雄伟壮观、或者对一微型岔景喜欢感受它的亲切。物体大小所引起的愉悦感,似乎是正常人思想上的一种普遍感受特性,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就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一般说来,尺度效果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自然尺度、夸张尺度和亲切尺度(夸张与变形紧密相关)。夸张、变形的尺度并不是一种虚假的尺度,因为人类对于某些超群盖世的要求,是一种共同而正当的愿望。盆景艺术家贺淦荪的“群峰竞秀”的超人的尺度,是通过细部的多种多样的各种密切相关部分的精心处理而得到的。它是利用大小不同密切相关的山石而得到一个大尺寸的感受。夸张变形尺度的大型盆景景观是人们追求超越其本身,升华和超越时代界限的一种表现,从而使人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有关盆景比例与尺度的设计要点:①牢记人的尺度要求;②盆景材料决定了比例、尺度;⑧功能和目的决定了比例尺度;④植物或配件点缀影响比例、尺度关系;⑤景、盆、架的比例关系.
6.韵律与交错韵律是观赏艺术中任何物体构成部分有规律重复的一种属性。一片片叶手,一条条叶脉、一朵朵花朵、一个个枝片、一株株树木、一层层山峰、一条条刚劲有力的斧劈皴,一横横重重叠叠的折带皴,一片片水面,还有那开合的重复、虚实的重复、明暗的重复……。一件盆景的主要艺术效果是靠协调、简洁以及这些韵律的作用而获得的,而且盆景中这种自然式中表现的韵律,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体会,受到艺术感染。因为在盆景艺术中,一种强烈的韵律表现,将增加人的感受强度,而且每一种可感知因素的重复出现,都会增加对形式和丰富性方面的感受。山水盆景中透、漏、瘦、皱的山石所以给人以一种含蓄的强烈的韵律感,就是因为上边充满了曲线运动的重复,而且这重复又反复交错在一起,这样许多螺旋形线在形式上最富有韵律感,“寸枝三弯”也是这个道理。盆景中的植物配置和山石布局,既有交替韵律,又有形状韵律,还有色彩的季相韵律,加之植物体本身叶片、叶脉、缘齿、花办、雄蕊、枝条、枝片的重复出现也是一种协调的韵律,使得盆景景物如同一曲交响乐在演奏,韵律感十分丰富和强烈,耐人寻味。
7.个体与序列山水盆景布局中的序列设计是显而易见的,“起——承——收。就是一例。盆景园中的序列设计亦然。如盆景园的“入口——道路——亭廊——展厅——轩阁——庭院——出口”序列设计,形成了“序幕——过渡——再过渡——高潮——渐收——再渐收——结束。的序列。这个序列由个体一个个组成。“一景二盆三几架”也是序列。
8.规则与非规则川派掉拐中的“一弯二拐三出四回五镇顶”、苏派的“六台三托一顶”等都是典型的规婀的序列设计,而岭南派、海派的自然式则是非规则的序列设计。盆景园中也存在着这两种情况。
9.似与非似盆景造型也同中国画一样讲究似与非似。白石老人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盆景作品“凤舞”、“鹿鸣”、“万里长江图”、“八百里漓江图”,都是“妙在似与非似之间”。不似为期世,太似为无味.
10.透视与色彩这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有关系但并不密切。
(1)透视;物体给人的感觉总是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清远迷。画论曰,“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就是这个道理。盆景造型、布局尤其应该讲究透视关系,这是因为盆景容器面积有限的缘故。作者不得不运用夸张的手法,把远景搞得更小,更模糊,更低,以增加层次和景深效果。透视有焦点透视(静透视)和散点透视(动透视),焦点透视是从固定不变的角度看物体,犹如摄影或坐在一个地方对景写生。焦点透视可分为俯透视(鸟瞰)、仰透视和平透视三种。散点透视的视点和视线经常移动,因此步移景异,视域广,“万里长江图”就是散点透视。
(2)色彩:色彩是人的视觉最敏感的部分。一景二盆三几架都存在色彩协调的问题。色彩不协调不会使人产生愉悦.嗓。下边简单介绍一些色彩常识。色相:颜色相貌及名称-如红、橙、黄、绿、青、蓝、紫为七种基本色调。色度:颜色深浅、明暗程度,简称明度。色性:颜色给人的冷暖感觉。标准的暖色是红、橙,使人感到温暖、热烈、兴奋,标准的冷色是蓝色,使人感到寒冷、宁静、遥远。无论哪种色彩,红的成分越多就越暖,蓝的成分越多就越冷。同类色(调和色):色相和色性接近的一组颜色。对比色:色相、色性完全不同的两种颜色。固有色:物体本身具有的颜色。光源色:日光、月光、灯光、火光的色彩倾向。环境色:物体与所处环境彼此色彩相互影响与反射。盆景色彩同中国山水画一样,基调宜淡不宜浓,宜素不宜艳(观花盆景例外)。盆、几架的明度略低,以求稳定感,颜色更不能跳。配件的颜色也不能跳,大红大绿不调和,石湾的本色陶质配件比较理想。充分利用艺术对比巧妙地安排山石花草的色彩,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感染力。如,大片冷色山石上种植几株暖色花草;在一片翠绿青苔中嵌入几点鹅黄青苔;在一株繁花似锦的小菊下铺一层绿色青苔,这样会获得理想的观赏效果。总之,要用明暗色阶和对比色表现山石与植被的韵律和丰富的层次,能为盆景景色增添生机.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