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假山石堆砌的立意与选石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熊
时间:
2012-10-23 11:05
标题:
假山石堆砌的立意与选石
假山石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历史记载看最早始于汉朝, 到明清时假山石的施工技艺已达到了高峰,且有了叠山理论的专著。如明末计成的《同冶》中就有“掇山篇” 的专论。早在五代,荆浩在《山水节要》中就说“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 “山头不得重犯、树头切莫两齐”. “山宾主、树参差、水曲折”。宋代李成则提出“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叠献层峦.但起伏峥蝾而不同” 的说法。总体来说,假山堆叠应高低参差、前后错落、大小相 、主次分明。清朝石涛也说“山川之具体、有 有反、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边、有层次有剥落、有风致、有飘渺”。假山虽假,却要以假胜真,切忌整齐划一、呆板生硬、又忌杂乱无章、多而失统,要“横看成强侧成峰,远近高低各小同。面面有景,俯仰皆宜” 这些都是叠假山石的艺术理论。
叠假山是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性劳动.是对自然真山的艺术缩小及艺术再现。冈此,必须对自然真山加以提炼。运用取舍、喧染的艺术手法,使其不仪“形似” 而且“神似” 做到“有真有假, 做似成真” 似真山之形,仿自然之美,具有感人的魅力,给人一种“移青山于尘市、置片石于庭前”的感觉. 让人产生“名山何必去. 此地有群峰” 的意境。冈此,堆山叠石就要做到立意明确、选 得趣、布局协调、造型自然、配置得体。
2.1立意
古人在《山水论》中说“凡画山水, 意在笔先”, 就是说在田山水之前.就一定要先有明确的意念,然后才动笔。“先胸有丘壑, 落笔自然神速”,这不仅是画山水俩的秘诀,也是堆山叠石的要领。所谓“立意” 就是先打腹稿,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动手。怎样立意好? “搜尽奇峰打草稿”。自然界中,许多奇峰异石,都是极好的素材,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峰怪石,庐山的飞瀑,桂林山水的明媚秀丽, 三峡的险峻雄奇等等, 自然界为我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点,关键是我们要融会贯通,先在心中拟定方案,才能构出理想动人的假山图案,叠出自然风趣的真山面貌。另外,根据石料的特征、形态,按照物主的意愿, 因石制宜,凶地制宜也能堆叠的一些意境较深、形态较好的假山来。
2.2 选石(相石)
根据立意,选择适宜料。坚而挺拔、纹理刚直、气势雄伟的石料,如江苏的剑石,可以表现高耸入云的巨峰、峭壁;园润柔曲,玲珑剔透的料.如江苏太湖石、广东英石等,则用于再现奇峰异洞、山青水秀的景色: 山石墩状, 质坚硬, 纹理古拙的石料.如黄石、青石等. 则可以体现山体的雄奇状观、浑厚、粗犴; 要展示峻拔挺立的山体.则可用石形修的石笋石;纹理清晰、层次明显的多层状 料,如青云片、层石,则表现流云式叠山。另外计成提出的“是石堪堆.遍山可采” 这种就地取材.创造地方特色的选石思想, 也极大的拓宽了,石料的选择性。这种因地制宜的观点. 既可节省费用, 可体现地方特色。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选石,还要注意石质要统一, 黄石、湖石,不能混用。石质统一,造型变化.便是“变化与统一” 的艺术规律。扬州个同中的秋山, 全是黄石,若大自然金秋之景观;而西首的夏山,则一律湖石, 是冷色调的. 凉趣可人;以中间的壶天自春楼前的花木、水池及清漪亭作为过渡,自然得体,可见造同者匠心之独运。
形态纹理好的石料是一种美。朴、拙、丑的山石也是一种美。郑板桥论石有“丑而雄,且而秀”, 朱元璋曾说:石有“透、漏、瘦、皱”。而李立翁则说: “言山石之美,俱在透、漏、瘦”。 “透” 指洞穴贯通相联,是山石美的要素之一, “漏” 指阴阳脉里通顺, “瘦” 指清瘦而不臃肿, “皱”即 之皱纹,脉络起伏,层次十富而有变化 可见古人对石料的选择具有高深造诣。 中“透、漏、瘦、皱”不仅是对单个石料的选择,也是评价整个山体之依据。
石料最好要在体型、纹理、色泽和格渊等方面都能适应所定假山风格。
此外,废旧同林中的古石、名石也是一种“价廉物美” 的好石料。石料选择中最忌选土中深挖出来的新石和山体上用爆破或锤凿开采的有断面层的石料。因这些石料皆无自然形成的纹理和色泽, 不宜用于堆叠自然假山。
质地疏松、风化过度的石料. 因其强度差,也不能用做假山的底脚和主要结构。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