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英石的开发 [打印本页]

作者: 琉璃刺猬    时间: 2012-10-17 11:24
标题: 英石的开发
    古往今来,英石的功能比其他赏石要多。它可以独石成景,又可以堆砌假山,还可以制作盆景和摆设厅堂案柜。因此,只要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势必带来英石的大量开发利用。
    第一次开发高潮是宋朝。北宋英德经济相当发达,撤县建州,商税居广东第二,仅次于广州,这跟英石的开发利用是密不可分的。宋徽宗建造皇家名园“寿山艮岳”,用“花石纲”运载英石,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现置杭州西湖的皱云峰就是当年花石纲的遗石。
    还有两点亦足以证明宋朝英石开发是很厉害的:
    一是有赏石论著《渔阳石谱》、((云林石谱》、《老学庵笔记》、((洞天清录集》等写及英石。《渔阳石谱》生动描写了皱云石,并画了图,书中写“皱云石”这座英石峰“嵌空玲珑,如云飞动,疑为出自鬼斧神工……”《云林石谱》详细介绍英石石种,从颜色分微青、灰黑、绿和白几种。《老学庵笔记》介绍了“锦溪”(注:今沙口青溪)“灵泉”(注:今沙口潮水岩)“有几户人家专以取石为生”的情况(注:书中提到的两个地点都属于今沙口镇冬瓜铺一带)。《洞天清录集》把英石与灵璧石、太湖石等“怪石”列入“文房四玩”。
    二是当时玩赏英石已不分朝野,尤其是当时一些朝廷高官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已玩石成瘾。米芾拜石,外号石痴;黄庭坚玩英石不惜“万金载归”;苏轼玩“仇池”不肯让给王冼的故事轰动朝野。同时,苏轼因一时错过购买英 石“九华”的机会而念念不忘达八年之久。如果当时不是大规模开发,决不可能发现千年名石“皱云峰”,决不可能出现那么多写及英石的论著,也不可能吸引那么多官员钟情英石。
    第二次开发高潮是明、清时期。能证明明、清时期英石也是被大量开发利用的有以下几种现象:
    一是介绍英石的论著有《园冶》、《广东新语》等。
    二是清乾隆年间朝廷派徐某到英德考察英石开采情况,“登上城南门,见大山如屏障四遮,小山如峰刃矗立,山中皆可觅得英石。石工入山择其形势适用者凿取,大者充园固中假山用,小者充作清供,或盆景假山、砚山……”徐某还论述城中有数家商肆专营英石生意,最奇者有三峰:“南岳真形”为盐商吴某所藏;“一柱擎天”为两准盐运使赵之壁所得;“峰峦挺拔、岩洞幽深”者为梧州太守宋永常收作“砚山”。
    三是18世纪开始英石对外贸易,英、法、德等西欧国家从广州购运英石回国,宫庭、官邸、富人花园选用英石叠山、拱门、筑亭基、饰喷泉。
    四是清末岭南四大名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园、顺德清晖园)都用英石作为主景。
    五是清朝英石被定为全国园林名石之一,大量英石选中入宫,现存故宫御花园的英石有二十多件,每八件赏石当中就有一件是英石。六是清朝道光年问盛产英石的望埠建制叫英石乡。
    第三次开发高潮是当代改革开放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解放了生产力,经济迅速发展,赏石文化空前繁荣,英石需求量日益增加,英德市抓住了英石开发利用的大好机遇,使英石的开发利用形成史无前例的高潮。其主要特点是:
    (1)集约化经营。从英德大站至冬瓜铺的英曲公路两旁和从望埠镇至百蹬石的公路两旁共计30千米开设公司、厂、场一百多家。各种英石规格应有尽有。近年来还以英石为龙头,吸引了周边省份的大小赏石运到英德经营,使英德的英石长廊成为中国最大的园林景石集散地。近年来赏石协会有意识发动市区干部、教师参与收藏英石活动,几百人成为赏石爱好者,私人石室几十家,专营石市近百家。
    (2)创造性开拓。一是经营区域开拓,即不局限于在英德地区经营,珠江三角洲城市普遍有英德人在那里经营英石。二是货源开拓,即以英石为龙头兼营各地赏石。特别是园林景石,省内各地及国内其他省份(如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都以英德为集散地。三是赏石、文化、旅游三合一的经营模式跳出了纯卖资源的圈子,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取得双赢。四是技术方面的开拓,这种开拓体现在英石盆景工艺方面的大胆创新。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