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假山的自然境界 [打印本页]

作者: 白羽衫    时间: 2012-10-15 10:11
标题: 假山的自然境界
    中国造园艺术以表现自然山水为主题,要求达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从汉唐至明清,诸如“有若自然”、“妙在自然”、“浑然天成”、“宛若自然”一直是园林艺术所追求的境界。在假山的发展过程中,从模写山水到写意山水,艺术上的过渡和变革,却没有脱离“人工”地再现自然之美的追求,使人达到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达到一种超功利的心理愉悦。
    1.“并包罗列,兼其绝胜”——模写山川之美
    从秦汉到唐宋,模写天然山岳形象特征的人造大山在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均有记载。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在洛阳大起第宅,“又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崤山,又名崤陵,在河南境内)。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问……。”(《后汉书·梁冀传》)这种绵延十里的山冈式造型过分追求自然,还不能概括和提炼自然山水的真意。到北魏时期,张伦宅园的大假山景阳山已然是重岩复岭、深蹊洞壑、石路崎岖、涧道峥嵘,是土、石兼用、结构复杂的大假山,已经能够把天然山岳的形象和主要特征较精炼而集中地表现出来。宋徽宗造艮岳不仅“并包罗列”了我国东南的山川之美,“又兼其绝胜”,其艺术水平之高是空前的。御制《艮岳记》有这样的描写:“东南万里,天台、雁荡、凤凰、庐阜之奇伟,-JrJ、三峡、云梦之旷荡,四方之远且异,徒各擅其一美,未若此山并包罗列,又兼其绝胜。飒爽溟滓,参诸造化,若开辟之素有。虽人为之山,顾其小哉。”寿山艮岳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和典型化,以人工之力创造出具有自然山水精神境界的空间环境。
中国假山网
    2.“聚石蓄水。仿佛丘中”——咫尺山林之境在庭院极有限的空间内叠造出起伏断续的复杂山体,并与水体、花木组合在一起,表现出自然山野的气息。唐太宗写的一篇《小山赋》对此作了极为形象的描绘:“想蓬瀛兮靡觌,望昆阆兮难期。抗微山于绮砌,横促岭于丹墀。启一围而建址,崇数尺以成坯。……寸中孤嶂连还断,尺里重峦欹复正。岫带柳兮合双眉,石澄流兮分两境。”中唐以后,“壶中天地”的境界成了士人园林最普遍最基本的艺术追求。白居易称牛僧孺园中之湖石“三山五岳,百洞干壑,醌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太湖石记》)直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的后期,出现了“芥子纳须弥”这一比“壶中”更小的天地,却在其中建起如“壶:中天地”同样境界的大干世界。明代陈所蕴《啸台记》日:“予家不过寻丈,所裒:石不能万一,山人一为点缀,遂成奇观:诸峰峦岩洞,岑嵫溪谷,陂坡梯磴,具体而微。山人能以芥子纳须弥,可谓个中三味矣。”
中国假山网
    总之,无论是“壶中天地”还是“芥子纳须弥”,无不企求在有限的空间中缔造出大自然的林泉丘壑的园林意境,所采取的艺术手法均是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夸张写意法,和绘画中的“竖画三寸当千仞,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如出一辙。“虽云万重岭,所玩终一丘。”在园林有限的空间中,假山的堆叠只是体现真山的一个局部,“截溪、断谷,私此数石者,为吾用也”,却使人产生如处大山之麓的感受,“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这种手法是对山体局部景象加以提炼和概括,以有限的景物创造出自然山水的无尽之意,给人以涉身岩壑之想(意境)。比“壶中天地”和“芥子纳须弥”更能体现山体的真意,对自然意境的表达更加成熟。海静心斋的假山,它表现了山峦、溪水、峭壁、岫、峡谷……景色丰富而真实,好像还有干丘万壑被爬山廊截于园外,那涧里的奥妙,那廊外的崇山峻岭,可以任你尽情神游。现代假山虽然表现的也是人们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自然山J|l的热爱之情,但是带有现时代积极向上的时代特色。如广州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山水的赞颂;清华大学的“清芬挺秀、华夏增辉”表达了一代学子的精神风貌和报国之志;深圳世界之窗一处景观表现了自然山川的壮美以及世人对山水的热爱。这些作品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洋溢着寄情山水的时代情怀。假山所表达的意境将会越来越丰富。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