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古典园林假山的局限性 [打印本页]

作者: 白羽衫    时间: 2012-10-15 09:40
标题: 古典园林假山的局限性
古典园林假山的局限性
    1.由叠山石材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古典园林假山由天然石材集零为整,堆叠而成。由于开采、运输以及起重、
叠筑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叠山石材一般石块较小。而假山的堆叠要求浑然一体,
不但要作形态上的考虑,而且要作细致的石材纹理上的拼接,巧妙安排,因此对
叠石工匠的艺术修养有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受施工技术的限制,假山体量较小,
难以表现自然地貌的磅礴壮阔,在景观创作上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天然
石材笨重,在使用空间上也受到限制。
    山石,经天地造化,具有自然的形态、色彩、纹理、质感,蕴含着自然界的
生命力。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可使游赏者产生各种美的
意境联想。人们在欣赏山石美、假山美的同时,往往看不到采用天然石造成的弊端。
天然石笨重,施工困难,运输费用高,历史上的“败家石”以及劳民伤财的“花
石纲”就是众所周知之例。而且开采天然石材,必然破坏自然资源,建设一地之
美景,往往要破坏另一地或另外很多地区的自然景观。计成也认识到天然石材的
不可再生性,他指出“石非草木,采后复生,人重名利,近无远图”。然而在古
代,限于材料、技术条件,也只能如此。太湖石的原产地洞庭西山消夏湾,就已
是石源枯竭。著名的黄石产地尧峰山,山色秀雅多美石,僧人海岱有《尧峰石歌》
吟咏:“尧峰之石何所似,低者如羊高若马。豪家多采日益多,云气蒙蒙满堂下。”
因历代过多开采,当地山僧曾建亭护石,名“护石亭”。由此可见,天然石的开采,
对自然景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造园思想的局限性
  传统的文人园林强调“超然避世”,追求逍遥自得的思想情趣,过多地追求幽静、
闲散、逃遁、消极的效果。连皇家园林的某些景点也标榜“淡泊宁静”。假山的风
格协调统一于山水园的整体风格,其布局及造型多为幽静、闲适、古雅、淡泊的
山水隐居的内容服务。这种审美心理已不能满足现代的多层次的审美需求。
  3.程式化的倾向
  明清以来的叠山,重视山体局部景观的创造。虽然叠山有定法而无定式,然而
在局部山景的创造上(如崖、洞、涧、谷、崖下山道等)形成了程式化的局面。叠
石原是出于模仿自然景观,但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发展为抽象的形式美的经营。
    优秀的山水画或假山作品之所以成为后人叠山竞相模仿的对象,是因为它们
“高于自然”,经过了画家、叠山家对自然山水的概括、提炼、升华,比自然更美、
更典型。
    虽然优秀的叠山家如张南垣,也是“以画法垒石”(袁枚《随园诗话》),把
对绘画艺术的心得用于造山,不但构图章法上效仿山水及画论,即在叠石的纹理
拼接上也模拟皴法,但他本身就是一位胸中有丘壑的山水画家。再如画坛巨匠石涛,
41岁结束云游四方“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生活,“脱胎于LLI JI I”后,叠万石园、片
石山房之假山,是师法自然的结果,并非单纯以诗为意境,以画为蓝本。
    在古典园林假山的修复中,研究古人之画以及古典假山,遵画理、循画幅,
对于复原假山昔日之风貌是可取的,但在新的假山创作中,应该明确创作的源泉
是自然山水。对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不断深入地认识、概括、应用,将为假山艺
术的创新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