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慕园假山
[打印本页]
作者:
琉璃刺猬
时间:
2012-10-8 09:41
标题:
慕园假山
慕园的假山以湖石为主,也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汲取环秀
山庄“园小则见其大,山小却显其深”(钱泳《履园丛话》)的特
色,博采乾嘉年间“以小量之石,造大型之山”的艺术风格,慕
园在叠山理水中巧妙运用“映衬”的对比手法,叠出了一座“以
小见大”的湖石假山佳构。
其一,假山与水池的对比。山在南,池在北,池与山贴崖相
吻。平池出山落差较大,从而造就出雄奇陡峭、幽深平远的意境。
这种典型的池山,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称为“池上理山,园中第
一胜也”(《园治》)。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因水成景。环池湖石
远看婀娜多姿,近观又嶙峋峥嵘。这是阿柔与阳刚的关照,动态与
静态的互审。
其二,土山与石山的对比。假山的体量、方位和取材、应根据
具体环境因地制宜。慕园的假山是东西狭长型,山体蜿蜒起伏才符
合审美视角。堆叠时,西部体量相对较大,采用“石包土”的叠
山法,且石多土少,仅在山顶和山后土层较厚。如此,既可节省石
料又便于种植树木。与之相应的东部,体量相对较小,故采用全石
叠山法,便于下部开设山洞通向水池。山的东西两部分之间,衔接
自然过渡和谐。这种两者近距离融为一体的假山类型,在苏州古典
园林中尚不多见。
其三,独峰与群峰的对比。园内大小不等的湖石山峰,散列于
山顶、山腰和山下。体量大致相似的小型立峰,适宜在高处组合构
景为群峰。因此,在西部山顶最高处的土层上,立有簇拥的五座石
峰。峰身藤萝缠绕,更显古朴沧桑。笔者当年听老人说,其立意仿
五峰园的“大五峰”,取各为“小五峰”。可惜不知什么原因,后
人在其旁又附一峰,多少损害了原有的人文韵味。与“小五峰”
相对的山腰,则立有一座体量较大的独峰,名“开屏峰”。经笔者
实地测量,此峰高达2.40米,全身点缀的大小通孔盲洞多达22
个。站在一个特定的角度观赏,此峰犹如孔雀开屏翩翩起舞。出类
拔萃,此峰堪称园内湖石独峰的代表。
其四,磴道侧石的对比。园内磴道的台阶,以花岗条石为主。
台阶两侧,镶嵌姿态各异的侧石。其起点两侧,均用竖石。或高或
低或斜,形成参差错落的对比。侧石的用料,有的与台阶条石相同
为花岗石,有的却间杂于黄石。这一“湖(石)黄(石)混用”
的叠法,多少损害了整体和谐美,可以作为一处败笔。因为,它违
反了“石种统一”的原则。笔者以为,混用黄石的做法并非原来
园主所为,很有可能因“文革”期间受损,后人补石所叠。
其五,洞穴的对比。园内的假山洞穴共有两处。其一在东部石
山中,沿磴道拾级而上可达。此洞较小,洞口曲折隐蔽。它采用
“钩带法”堆叠成洞顶,清代造园家戈裕良的风格明显可见。另一
处洞穴在西部石包土山中,洞门旁有孔窈然,“掇玲珑如窗门透
亮”。(《园治·掇山·洞》)。因山洞较长,且顶部为土,故采用明
代造园家计成的堆叠法,以t“合凑收顶,加条石替之。”两种山洞
采用不同的风格,可谓“因洞制宜”的典范。
其六,桥梁的对比。园内水池面积虽小,却留有多处水口。其
东南忽又分出一流,从而造成幽远的意境。刘敦桢教授将其作为理
水的范例赞誉有加。在他所著的《苏州古典园林》中,摄有两幅
珍贵的石桥照片。一座在东南方,为花岗岩袖珍平桥。此桥隐而不
露凌空而架,切合幽深水际,构成濠濮之境。另一座湖石曲桥堪称
镇园之宝。此桥作为水池的主景,位于水池中部贴水而卧。降低桥
高,亲水而凸显假山之峭,以避免喧宾夺主。同时,又不至于因桥
的体量过大而逼仄水面的空间,达到划分水池的和谐统一。桥为三
曲平桥,每曲各铺以三块并列的花岗岩条石。但它迥异于别处园桥
的独特性在于:不但桥墩不用块石,连桥栏也非铁(铁栏)非木
(木栏)非石(雕凿石栏)。该石以自然形态的湖石,叠成与山势
浑然一体的湖石桥栏和桥墩。别出心裁,“为苏地孤例”。(见《苏
州市志》第11卷672页)。它在苏州园林桥梁的制式中,具有开创
性的典型意义。可惜此桥因种种原因,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从
照片上看,当时湖石桥边尚有紫藤一株和四方石桌一只。遗憾的
是:今已不存,失去了“紫藤依桥,石桌映花”的野趣。
总之,慕园的秀色以假山水池为主要内容,以立峰、洞穴和古
树为精彩段落。独一无二的湖石曲桥,则是其中的点睛主题。为了
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作为使用单位的电信部门应予考虑设计,从
而还慕园的本来面目。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