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豫园掇石空间营造手法及效果
[打印本页]
作者:
白羽衫
时间:
2012-9-27 09:16
标题:
豫园掇石空间营造手法及效果
石材创造空间的能力十分灵活。潘允端在《豫
园记》中提到:“高下纤回,为冈,为岭,为涧,为壑,
为梁,为滩,不可悉记,各极其趣”。
墙体、建筑、廊道在分隔、联通空间的同时也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园林的人为性。江南园林意
在模仿自然,山石景观与植物景观是自然山水风
光的缩略景致,山石的形状复杂,人们往往无法拿
捏其走向。通过凹凸瘦漏的假山石景来划分空间,
引导游线,往往能产生更微妙的效果。
1.豫园掇石营造空间的手法
“豫园中的置石包括假山、独立石峰和山石小
品、堆石小品等三种类型”川,山石营造空间主要有
三种手法。
(1)情况A,假山石作为边界进行空间营造。
此时它相当于一个立面的分隔媒介,呈环形独立
分隔或与其他园林元素相结合来围合营造空间。
这类的假山石有时类似墙一般扁平,甚至与墙衔
接,成为墙的变体,如亦舫西部墙边的黄石挡墙。
(2)情况B,假山石作为底面进行空间营造。
此时它是依靠地形来形成不同空间。假山往往有
错综复杂的地形,因此其内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
空间十分多样。通常情况B兼具情况A,在地形营
造空间的同时又在整体上将周围环境隔离开,我
们在豫园中总是能被这样复杂的空间组合所吸引。
(3)情况C,假山石作为空间的焦点。在此情
况中,山石往往以点存在,常见形态为一些湖石小
品,豫园中著名的玉玲珑便是玉华堂景区的焦点。
玉玲珑高5.1 m,宽2m,形态空灵飘渺,是宋代花
石纲的遗物。此外,块面状的山石同样能成为焦
点,且此时能兼具情况A与B,如三穗堂区域的焦
点为黄石大假山。
2.豫园掇石形成的园林空间效果分析
以小见大:江南园林意在纳多方胜景于一处,
小小几十亩的豫园在空间感受上力求广表大自然
的气势,以上豫园山石营造的多数空间效果,都是
为了小中求大,创造无限的空间。在运用山石放大
空间这一点上,豫园还是较为成功的。
丰富与凸显:山石使得景观空间更为丰富,在
视线上形成感官刺激。豫园中各种形状、大小的石
景,无论是强化边界还是作为焦点,都可以进一步
凸显该空间,加强空间的可观性。豫园掇石产生六
种空间效果。
(1)空间对比
江南园林避免空间几何对称,拒绝规整,采用
疏密结合的布局方式。豫园掇石亦如此。先抑后扬、
奥旷结合往往是空间分隔上所倾向的效果,正如
明代的《豫园记》中记载,过“履祥”门之后,“巨石
夹峙若关,中藏广庭rr};}。通过“小”空间的对比,可
强化“大”,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创造自然山水意境。
假山石形状不规整,色泽较粉墙深,特另}J是黄
石材质的假山,土黄色,轮廓分明,带有厚重感。作
为空间边界时往往具有向内的压迫性,同样的尺
度却有更强烈的压抑感。而作为山体,它必然有外
向性,通过地形分隔可登高至超出园林边界的空
间。因此,山体分隔往往能形成更强烈的空间对比。
黄石大假山本身空间开合随意,起先游人尚
且幽禁在狭长的谷涧之中,几步回环之后便登上
山顶望江亭包揽全园风景,强烈的空间对比强化
了每一种空间感受。
大假山坐落于仰山堂前,一湖之隔,空间开
敞,渐人佳境廊、仰山堂等四周任意角度都可观赏
其全景。而山后的萃秀堂与大假山之间只有一段
狭长的空间,假山侧壁直接削平,似有峭壁倾泻下
来之势。
(2)导向空间
豫园中,山石多倾向于营造狭长型的空间,这
类空间带有延伸的方向性,多条狭长型空间交错,
多个开口和转折点又使得导向具有极强的不确定
性。这种看似无规律、蜿蜒曲折的做法使得空间充
满趣味,也暗含刺激人前进的力量。豫园
中这类导向的空间没有封闭的尽端,必然通往可
观的景点,这使得游览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较高
的情感评价。
“利用山石可以起类似影壁那样的遮挡视线
的作用”,又能利用其自然不明确的特性,遮挡而
形成暗示性引导。豫园假山石形态各异,游线多
变、复杂而曲折,在引导游人的同时又遮住前方道
路,半漏景观节点,使得空间充满神秘。
积玉水廊的端点处为积玉假山,与驳岸结合
在一起,被石块遮挡。进人幽暗的山洞之后,左侧
通往老君殿前的水面,为一断头路;另一侧通到岸
边,可至听涛阁或老君殿,再或者继续依廊前行,
到达涵碧楼。
在九狮轩西侧水杉林处,一片黄石假山堆掇
在白墙的角落,完全看不到对面风景。人洞摸索前
进,不经意间竟回到了似乎相隔甚远的三穗堂前。
(3)空间渗透
石材厚重,若其上开有孔洞,虚实结合,一方
面减轻了自重,另一方面丰富了空间。豫园的空间
关系是流动的,运用石材隔而半遮的手法,形成了
借景、框景,层次更为丰富。
前景、中景与背景:层层山石作为前景与中
景,在人的视线上前后错落排列,且始终留有可以
通达视线的空隙,使得外部景致成为焦点性的背
景。内园静观堂前假山重重交错堆叠、甚至形成门
洞状,营造重重空间,近、中、远景在同一画面,形
成微妙的空间关系。
引景聚焦:山石为最自然的画框。瘦漏透皱的
湖石,加上堆掇时看似随意的留隙,将别处风景框
进,没有粉墙开漏窗与门洞的刻意,如同一枝红杏
出墙来般自然。通过山石框景,或是遮鄙透秀,可
将最重要的景致凸显出来,引人另一个空间之中,
形成美景间的交流。
(4)丰富空间
在豫园中,通过零星的石景布置,能形成多层
次、平立面关系都十分复杂的空间。
分隔边界的起伏与层次。在立面上,墙不再只
是墙,建筑、廊道的立面也不再只是几个单独平面
的关系,这些园林元素往往与石景紧密联系,形成
了更为复杂的空间边界。假山的不同形状质地形
成多层的效果,同时与墙体、构筑物组合出更丰富
的起伏与层次。三穗堂前墙边湖石依墙起起伏伏,
布满其西、南两面粉墙,其间种植书带草、黄杨、女
贞,使墙面更为丰富立体。
丰富的围合关系。豫园中山石形成了一定的
空间围合。许多情况下,山石与墙体建筑一同围合
空间,另外,山体本身也可以围合空间。比如豫园
之中有许多较为封闭的山洞空间、狭长而曲折的
山涧空间(包括有悬挑式石材边界的山涧)等等。
共同点是这些空间并没有完全围合,只是因为空
间曲折复杂,往往在视线上呈现完全围合的假象。
(5)空间延展
豫园中,山石往往形成回环往复的迷失空间,
在不大的面积之上,让人无法清晰掌握整体的空
间尺度,将空间无限延展。
山石是变与不变相结合的园林元素。变,在于
其复杂的形态和多样的空间塑造力。不变,在于其
类似的色彩与纹理。这使得山石间的空间往往似
曾相识,但即使是同一个空间,在不同的角度还是
会有不同空间的错觉。
此外,豫园中假山之间的空间处处联通。看似
无路,却道路纵横,游线看似没有关联,却处处联
通,学圃下的假山,曲折登山后能找到一小处平
台,行至墙角感觉无路之时却能惊异地发现尚有
一条窄阶通到地下。
(6)空间连贯
山石连接过渡的作用,可以使空间之间具有
一定连贯性。连贯的空间无论在平面布局和游览
感受上,都避免了“戛然而止”的尴尬,具有绵延不
断的韵律和节奏,显得自然而又随意。
首先,山石可以衔接不同的园林元素,软化空
间边界。围墙、廊道、建筑的空间形式相对较为生
硬,而庭院中零星种植树木与大体量的建筑相比,
分量过轻。石景穿插其间,连贯空间,软化空间棱
角,使原本拘谨的空间显得更加自由。此外,它可
以很随意地将各类空间衔接在一起。
水岸空间衔接:豫园中岸线少量运用石栏,几
乎均由黄石或湖石作为驳岸,而驳岸与周围假山
自然结合,并向水边延伸石矶汀步,空间一气呵成。
平地空间衔接:点春堂区域,建筑的布局相对
集中,但是没有连贯性,形成的空间也有松散死板
的感觉。而山石在水池、建筑周围萦绕,连接这些
空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不同标高的空间衔接:豫园之中,有若干与建
筑连接的假山,其中最特别的是内园中的中心假
山与延清楼、还云楼建筑群相连,山脚与建筑一层
齐平,山顶可直接通人延清楼二层,很自然地连接
了平地与二层空间。
作者:
增加网站外链1元
时间:
2012-10-8 08:35
假山网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