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中国传统园林的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打印本页]
作者:
白羽衫
时间:
2012-9-21 11:54
标题:
中国传统园林的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标志是写实园林转向写意园林,文人园的兴起将园林空间的美,
从“画境”美升华到“意境”美。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是最重要的内容,是西方所无
而为中国独有的,其中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中所表现的意境,是西方艺术难以比拟的。那么
什么是“意境”呢?“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一般指艺
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内心表露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生成的艺术境界。意境产生
于艺术创作中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和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的
类似的情感产生和理念联想,也就是主客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园林艺术的意境产生也要做到情景交融。园林的意境就是在游园赏景过程中,将自身
(即主观)与自然物(即客观)置于同一个位置上,“以情看景,以情悟物”达到“物我
相通”的交融境界,才能正真领悟其中的美,这其中的“悟”是欣赏者获取园林意境的重
要手段,它是一种心智活动,它使主观的情感流动悄然无声地与自然景物溶为一体,两者
相得益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不仅自然成为情感的载体,充满了灵性,而且感
情本身也因有了与自然的交融而更加隽永,因此造园的经营主旨就是追求意境。在古人的
心目中,园林的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景象,不包含情感的风景几乎没有存在的价值,因
为“意境”的产生,既有对风景的观赏又有自我情感的体验这两方面。园林设计不仅是简
单运用技术来叠梁架屋、栽树种花,而是以美学的修养为基础,运用智慧和情感,通过有
限的风景来塑造个人的无限的审美体验和内心感悟,从而构建了文人园以小见大、咫尺山
林的园林空间。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而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
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他们将自身特有的审美情趣及传统文学和绘画所描写
的意境,融会贯通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之中。由于中国的诗和画都十分讲究意境的体现,
使得中国造园至始至终都追求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浓厚的感情色彩。
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就不能不谈中国的诗画,因为中国园林的美的精髓是富有“诗
情画意”的文化内涵。能够领悟和欣赏中国传统园林的美,还必须具有对中国诗歌和绘画
的鉴赏能力。18世纪来中国考察园林艺术的英国宫廷建筑师钱伯斯回国后著文写到:“布
置中国式花园的艺术是极其困难的,对于智能平平的人来说几乎是完全办不到的。因为虽
然这些规则好像很简单,自然地合乎人的天性,但它的实践要求天才、鉴赏力和经验,要
求很强的想象力和对人类心灵的全面知识……因此,中国的造园家不是花儿匠,而是画家
和哲学家。”园林意境根源就是诗画的意境,是内情外景交融产生的审美感受。这种审
美活动不仅仅需要外景的美,更需要欣赏者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特别是书画方面的修养,
才能在主客互动的“悟”中,产生物我交融的审美感受。
首先,文学作品在园林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自然景象升华到精神高度,使园林产生诗文
所描述的那种意境美。园中的景象不仅把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景色再现出来,还大量运用
题名、匾额等的启示,唤起游人的联想,使欣赏者的情感油然而生,产生“象外之象,0
如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是位于园中的主要建筑,堂北临水为月台,闲立平台隔水眺望东
西两山,夏天荷叶满池,清香远溢,故取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远香益清,
亭亭净植”之意,题名“远香堂”。在题名的启示下,观者欣赏着满池的荷花,顿觉“出
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这是园林景象与思想感悟高度融合,产生深远的意境。
其次,在造园过程中,直接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整个园林空间体现出文
学艺术的结构。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提到:“造园如作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
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道出了园林与诗文的关系。在组织游览路线上,
中国园林一般多为迂回、曲折中形成渐进的空间序列,有前奏、起始、高潮、转折、结束.
形成内容丰富,整体和谐,层层铺垫,步步深入,主题突出的流动空间。如诗一般严谨、
精炼、有韵律。如在文章中讲究“先抑后扬”的手法,而园林中通常也在入口处用山石和
植物遮挡视线,让人充满期待。甚至象苏州留园那样处理,从城市街道进入院门,须经过
六十余米长的曲折而狭长的走廊与庭院,才能到达主景所在的“涵碧山房”,通过这一段
长长的路的铺垫,不仅把城市的尘嚣隔绝在外,而且也使人们把城市的喧闹和烦心事忘却
脑后,心灵净化情绪放松,进入悠游山水的境界。
另外,园林中多运用比拟和联想的文学手法,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
传达内心情意,如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和色彩的不同感受而产生比拟联想。人们常以柳
丝比女性、比柔情;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的恰当,正好来表达事物,以物喻人,
以物比德,寄托情感,引起共鸣。运用文物古迹产生联想,园林中用文物古迹或景名、题
咏点景立意产生联想。好的景名和题咏,含意深、意境高,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外,能使
人产生丰富联想发人深思。
在中国历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园林在追求诗意的同时,也十分讲究画的
境界。中国的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由于古代关于造园方面的理论专著几
乎没有,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中国
画在魏晋时就出现了“畅神”的审美阶段,表现在师法自然、重在写意的山水画,画家通
过以有限的笔墨,抒发心中的情感,给人无限的联想和回味。山水画和山水园林遵循的最
基本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
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完全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
精华。画家在创作之初,往往先要遍游名山大川,研究自然的千变万化,领会在心,归来
后于案几挥洒而成。笔下所绘的山水风景,已不再是某个具体的山水风景,而是画家对自
然风光的主观认识和高度概括。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采用相同的创作手法,对自然进行
大胆地概括、抽象而获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造园过程中,无论从立意构思
到具体的技法,都能体现出绘画的创造理念和表现技法。如园林中假山的堆叠,就能明显
看出王维《山水诀》“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等山
水画论;有的还摹拟了某些笔墨技法,如毅擦、矾头、点苔等。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把
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又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到现实的有限的空间中,而
创造出无限的意境。
作者:
himart0519
时间:
2015-1-5 20:45
这个资料找了很久了终于在假山网找到了
作者:
Aegis
时间:
2015-1-6 08:46
这个网站不错,收藏了,以后要多来逛逛
作者:
cheery
时间:
2015-1-6 10:06
支持楼主,在假山网总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作者:
cheery
时间:
2015-1-6 13:42
难得一见的好帖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