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中国传统园林的“反秩序” [打印本页]

作者: 白羽衫    时间: 2012-9-21 11:52
标题: 中国传统园林的“反秩序”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君王专制制度,反映高高在上的君权统治,作为中国封建社
会行政中心—城市,多选址于平原地区,这样有利于行政与交通的便利,它的规模常常
很大,人口多则过百万,少则几万。城市整体格局呈现出棋盘式布局,以横平竖直,井然
有序的形式,表现出社会人伦的等级与关系。无论是唐代的长安城还是明清时的北京城,
城市的布局以人为的、理想的秩序,整体划分,各式建筑的组织往往以轴线为中心,左右
对称,即使是普通人的住宅也是以轴线对称和一正两厢的规矩的四合院形式。这种轴线明
晰,主次分明,等级有序的建筑,这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儒家伦理观念的产物,在建筑尺度
与规模上烙上深深地社会伦理规范。“在崇尚礼教的文化传统中,在建筑尺度与规则上的
  ‘逾制’,会被视为对社会伦理规范的僧越。[1l] ;“性爱山泉”的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封
建专制,打破这种禁锢的规矩,摆脱现实中腻烦的形式,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中国园林
表现出与建筑的布局完全背道而驰的形式,它完全脱离了与建筑逻辑上的主从关系,有着
和建筑完全相悖的设计原则,以独立的形式出现,“园林建筑兴起的思想基础在于摆脱一
般建筑的‘规矩准绳’的‘束缚’。
    所谓“宫室务严整,园林务萧散”,作为井然有序的建筑环境的对立面,中国的传统
园林艺术是曲折的、自然的,与建筑语言秩序的“反秩序”表现的。无论是皇家园林,还
是文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在规则、对称、等级森严的建筑的后花园却是不规则、非对称、
曲线起伏和曲折的自然之态,这种前宫后苑、前宅后园的互补关系,反映出人们为摆脱现
实生活的禁锢,追求理想中的境界的愿望。同时在规整的建筑群中,皇家园林又不乏对道
家海上仙山神话的向往,常以一池三山来模山范水;私家园林更注重变化性,布局自由、
结构不拘定式,追去清净与朴素的道家思想。这也充分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我国文化
领域内的交融,也反映出人们通过“园林”这种艺术形式,“企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憧憬返朴归真的意愿。
    当然在中国的园林中一定有一些具有停留、坐立等实用价值的建筑,那么它们的布局
形式,一般都遵循“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采用因山就水、高低错落的方式来强
化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关系,一反宫廷、邸宅的严整、对称、均齐的格局。从局部看,
建筑往往又是所在景域的构图中心。在古典园林中有亭台楼阁、廊榭桥梁、洞窗凳牌等建
筑类型,一般来说,这类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实用功能建筑,首先考虑的是尺度、
体量能否符合园林构图的需要,这类建筑大多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富有特色;另外木构
架的建筑结构,可以把内外墙灵活处理,根据园中景物的需要可隔可透,能最大限度把建
筑物的小环境与自然界的大环境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如计成的《园冶》中所说的:“轩
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所以园林中不同功能的建筑首先要服从造园的整体的布局,以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
外观形象,穿插、点缀在自然环境的山、水、花木中,离自身与园林造景中,起着点景、
隔景的作用,使游人在园林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这种建筑与自然的谐和,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体现了道家对待对自然的‘为而不持,主而
不宰’的态度。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