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园林艺术构成 [打印本页]

作者: 白羽衫    时间: 2012-9-21 11:28
标题: 园林艺术构成
园林艺术的构成
    l.相地
    相地原是中国踏勘选定园林地域的通
俗用语,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
中有专论踏勘选定园址的“相地”一章.相
地包括园址的现场踏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
评价,地形、地势和造景构图关系的设想,
内容和意境的规划性考虑,直至基址的选择
确定。
    “相地”一章把园址的用地归纳为六类
即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
地、江湖地进行评价。计成认为最理想的用
地是山林地,所谓“园地惟山林最胜”;最讨
巧的用地是江湖地,只要“略成小筑,足微
大观”;最需要运用造园技法加以改造的,是
村庄地,主要是地形的改造,所谓“十亩之
基,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垒土
者四’,在郊野地中,以选“平冈曲坞”的丘
陵地形而又有“叠陇乔林”的处所为佳。至
于城市地和傍宅地上选址建园,是为了“护
宅”、“便家”的生活功能。计成在论述其建
园适宜的内容和设计意境等,都服从明确的
功能目的。
    2.布局
    园林设计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是
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
结合选定园址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的立意
构黑.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讲行绘合的全面安排,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即布局。如园林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选择,山岭、水体的位置和大体轮廓的确定,
不同功能用地的划分和衔接,活动和安静景区的布置,园林主景的位置、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安排等。布局时须综合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使全园结构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经过多个方案的比较,确定合适的布局方案,然后再作深入的设计。布局是否合宜得体关系到建园的成败。
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前对建园单位或园主的要求先行了解,对建园基地的情况作详细调查,不仅了解基地自身情况,还}
i要了解四周外围的环境。布局要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适当的改造,才能构图得体合宜。园林布局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要不断推陈出新。园林是一种多维空间,供游人身临其境进行游赏.组织景区、分隔空间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布局要突出主体,分别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间,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使全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使游人感觉有不穷之景,不尽之意.
   3.造景
造景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没有}
经过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以利用。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发展了自然山水园。园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4.借景
   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迁回曲折等造
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洲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干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现有园林和风景区中,运用借景手法的实例很多。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的时候赏景,景象曼妙。承德避暑山庄,借磐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苏州园林各有其独具匠心的借景手法。拙政园西部原为清末张氏补园,与拙政园中部分别为两座园林,西部假山上设宜两亭,邻借拙政园中部之景,一亭尽收两家春色。留园西部舒啸亭土山一带,近借西园,远借虎丘山景色。沧浪享的看山楼,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
    5.匾联
    匾额横置门头或墙洞门上,在园林中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色的称颂,以三字四字的为多。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楹联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音韵、平仄、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匾额楹联不但能‘缀堂榭,装饰门墙,在园林中往往表达了造园者或园主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丰富景观唤起联想,增加诗情画意,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特色。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小说中人物评大观园时‘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如苏州拙政园中 的“与谁同坐轩”,表达了“与谁同坐?清风、 明月、我”的孤芳自赏的思想。楹联中如苏州沧浪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都写景、写情,发人联想,即使游人在无风、无月时到此,也觉得似有这一境界。匾额楹联,特别是名联、名匾,不但景观添色,而且发人深省。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