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主要是指园林造景中一些奇特的构思设计。一般来说,我国园林以自然天趣为上,不提倡标新立异和奇特构思设计。但是一些独具匠心的构思能给园景添上一笔别致的趣味,同时又表现出艺术家和造园匠师的聪明和才智,在园林史上留下了很有意思的一页。 我国江浙一带,水网四通八达,田园山水处处皆图画,本身便是一所大的自然园林。有不少富于创新的文人雅士不满足于一地一隅建造自己的园林,于是别出心裁地想出建造浮在水上的“流动园林”,以便随心所欲地在“大园林”中游赏。有的用大毛竹扎成巨筏,在筏上构建篷屋小轩,其中布置了桌椅靠凳、床帐卧具及棋琴书画等用品,还有日常生活所需的锅灶炊具等。筏四周围以朱栏,平时以青布围遮,舟行看景时就揭去。经年累月泛游水上,人称“浮海槛”。有的则在大游舫之上以棕做成茅亭样子的小建筑,前后堆土种花,按一般园林亭榭所布置。坐这种船出游看景,舟上小景为近景,远山近水为借景,趣味更浓。这种水上亭园并非明清才有,宋人孔平仲的《 续世说新语》中就记有南朝有人将十多条大船合并为大舫,再在上面建亭榭,开池沼,种荷花,并于月夜邀请宾客,携歌童舞女,“泛长江而置酒”,真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集于一船。后世时有人仿之,如清初文人查伊磺的“方舟”也基本如此。 用科学的手段处理园林植物,使花木景产生一般情况下看不到的奇趣。例如,早在宋代就有在密室中增温和强化施肥的记载,使得牡丹、梅、桃等观赏植物在正常花期以前盛开,这就是堂花(或称塘花)的来由,现在北京中山公园内就有唐花坞一景。清代宫廷每逢元旦赐宴,都要陈列盆栽的芍药、牡丹来增加喜庆气氛,这些花都是堂花。。对于秋凉后才开放的桂花等,则将其置放于阴凉有风的山洞之内,虽在炎暑,也能催其开花。应用这些方法,就能更主动地满足文人雅士“莫叫一日不开花”的赏景要求。 据清人编纂的《 常熟县志》载,元代陆庄的大户曹氏私园,名声“甲于江左”,景色多奇趣。一天主人邀请当时赫赫有名的大画家倪攒来欣赏楼前荷花,画家欣然前往,但登楼一望,只见空荡荡一座庭院,仅略有树木点缀,很是纳闷。后来主人伴着画家先去别处用餐,饭后再登此楼,只见下面方池约有半亩大的水池中荷花怒放,鸳鸯嬉水,还有浮萍水藻随波荡漾。倪攒大吃一惊,忙问原来的空庭哪里去了!原来主人事先在别处池中预先种了数百盆花,而在空庭下面置有暗渠通另外池塘,开启阀r 丁即可放水。乘画家用膳之际叫人搬来荷花布于庭中,然后放水灌之,水满后再放入珍禽水草,有若天然。这是花木和水景综合起来的奇趣,虽然标新立异,但和园林艺术的旨趣已大相径庭了。 构思离奇的建筑景在园林中出现得更多。南宋官僚张功甫在他的南湖园中,模仿秋千的形式建造了一座可来回活动的秋千亭,即在园内四棵古松之间,悬以大铁链,然后在铁链相交处搭屋建亭。游人登临摇曳,如凌霄驾云,于是就称此亭为“驾霄”。 明清时期,我国的金属浇铸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于是全部用铜铸造的建筑也出现了,其中大多数是寺庙中的殿阁,人称金殿。这些光灿灿的建筑,点缀在绿树丛中,为寺庙园林增色不少。民间的园林中,也有建铜亭的。清代吴敬梓在《 儒林外史》中,曾写到南京中山王府内瞻园的假山上,曾建有一座铜亭。这座铜亭利用铜导热好的特点,将建筑结构构件同取暖设施一起考虑,使其在冬天可于地坪下烧火取暖。当时,使用昂贵的建筑材料来造亭台,是为了炫耀园主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并把它作为园景中一个争奇斗胜的内容。这种炫耀在皇家苑囿中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1761 年,为庆贺生母孝圣皇太后七十大寿,乾隆决定在畅春园宫门外建一条苏州买卖街。建筑由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筹资包建。生日那天,皇太后最感兴趣的是长芦盐商建造的孔雀亭。亭基八角形,全用汉白玉垒砌,上建木质重檐八角亭,柱擦全部油饰彩画,上嵌珠玉翡翠。最妙的是亭顶,以广东外商采运来的特大孔雀翎代替了琉璃瓦覆盖.上檐结顶也不用宝瓶,而是立一只展翅欲飞的孔雀标本。远远望去整座亭子是千波金线、万眼翎花,宛如一只大孔雀。1860 年,英法侵略军焚毁此亭。
|
假山瀑布.jpg (64.37 KB, 下载次数: 96)
大型假山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