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山水文化的形成 [打印本页]

作者: COCO    时间: 2017-7-4 16:45
标题: 山水文化的形成
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受惶恐敬畏的心理驱使,人类形成了种类繁多的自然神崇拜,包括日神、月神、山神、水神等。这些威力巨大的神灵或含泽布气,聚集群神;或兴风作浪,声振苍穹;或呼风唤雨,划缺长空;或洪水泛滥,猛兽猖獗。总之,充满着威慑力量,主宰着宇宙。人类在喃喃的祈祷声中,期望神灵护佑自己风调雨顺,家族兴旺,安居乐业。在众多自然崇拜中,对山川、河流的祭祀与人类关系最为紧密,形成了五岳、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五镇祭祀文化。帝王将相崇神的祭祀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自然山水景观的建设和开发,目前,这些山水 3 景区都成为极富盛名的旅游胜地。

logo模板-恢hghg复的-恢复的.jpg

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的认识改造能力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疏远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山水在人类眼中,不再是狰狞的面目,带给人类的痛苦梦魇消失了,逐渐显示出大自然独具的迷人魅力。人们开始以审美的心境关注自然,驻足山水,这种转变在我国大致始于先秦,完成于魏晋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很多篇章都是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赏悦和体味:“扬之水,白石粼粼”;“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这些零星的描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人们不仅注意到山体与水体的对比、和谐,而且更注意到以山为载体的综合景观与以水为载体的综合景观间的对比和谐之美学意义。老庄的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尤其庄子追求幻化世界中的逍遥而游,人进入一种清澄缥缈、虚空无垠的宇宙中,可以尽情遨游,任意驰骋,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庄子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点,明确指出天籁、地籁高于人籁,成为中国美学史上将自然作为独立审美客体进行肯定的第一人。山川大河、流泉飞瀑、森林沙漠、海浪沙滩自身的韵律美开始与主体的生命韵律形成同构关系,作为独立的物态形式,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而西方在漫长的中世纪期间,僧侣、教士一直怀着大谬不然的态度将山水自然看作魔鬼的化身,直到14世纪才开始真正对自然美产生兴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但丁被认为是自古以来只是为了远眺景色而攀登高峰的第一人。
logo模板-恢jhg复的-恢复的.jpg
山水游览活动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也促成了表达美感经验的山水艺术的形成。盛唐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发达,宗教繁盛,山水名胜广为扩展,山水文化获得迅速发展,山水诗画、山水游记蓬勃发展。隋唐以后的两宋以至元明清时期,山水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ghg.jpg
山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西来的佛教和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对自然山水的开发建设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哪里有山水胜处,哪里就有佛教建筑。东晋以后,山林成了佛教第一静修之处。
logo模板-恢fgfg复的-恢复的.jpg
[attach]17316[/attach]持教者“入深山,住兰若,岑岭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远离世俗城市的深山幽谷,风景秀丽幽静,令人流连忘返。僧众在这里参禅打坐,修身养性,使山水从世人不知变成世人向往的仙山胜水。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山相继成为名扬海外的佛教名山,各个历史时期的能工巧匠、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杰作。道教宣扬修道、羽化成仙,把高山峻岭作为修道的最佳场所。神仙或耸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随着道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洞福文化,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洞天福地并不虚无缥缈,难以到达,大多是有据可考的人间山岳,千峰叠翠,溪流萦绕,青松挺拔,景色优美。道教徒在这里结草为庐,建造用以修道、祭祀、举行宗教活动的道教宫观,道教徒的活动对山岳风景的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对自然山水的改造、利用和科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山水文化的建设,为山水自然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山水的文化含量,形成了姿态各异的山水文化类型。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