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假山“布局”与“因境选形”的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yixiangtiankai
时间:
2013-11-12 16:11
标题:
假山“布局”与“因境选形”的关系
建立在“相地”和“立意”基础上的“布局”设计,是明确了“境”之后的“选形”过程,是假山设计的重点。之前理法序列中,对于“境”的考察和分析,都将在“布局”设计中,由具体的“形”,即山水组合单元来体现。可以说“布局”是结合功能与形式,将不同的组合单元进行总体设计的过程,也是之后“理微”的基础载体。在明确了“选形”之后,不同的组合单元之间如何衔接,除了根据用地之地宜来确定外,整体假山空间还应富有“起、承、转、合”的节奏。造园如同行文,山水组合单元就相当于文章的段落,段落之间衔接连贯成为一篇可观、可游的文章。由于不同的山水组合单元具有不同的空间性格,或开敞或幽闭,可以通过“布局”连贯成整体,形成具有开始、转折、高潮、结尾的空间秩序。所以在“布局”设计的阶段,不仅要根据“相地”与“立意”的“境”来选择“形”,还要考虑空间秩序的“境”来安排“形”与“形”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中国园林假山设计,章法严谨而布局灵活的特点。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即便是在极为局促的空间中,假山“布局”设计亦能体现出“起、承、转、合”的章法。例如,苏州残粒园占地仅140m2,由于“境”的局限性,设计者以“小中见大”的手法,在咫尺空间中组织出多层次的变化,无形中延长了游览路线。园中以水为中心,假山“因境选形”环水而置。由于空间有限,设计者在园北选用了“下洞上亭”的组合单元,使假山与建筑相结合。游人由月洞门“锦窠”入园,有湖石为对景兼做障景,可谓空间之“起”。
园中水池可反射天空,不仅有扩充视觉空间的效果,而且驳岸起伏曲折变化丰富。以石矶于北岸挑于水面,并于东岸做浣阶,与驳岸相结合,充满生活气息。游人环池一周,为布局之“承”。但此路径并非平坦,而是在竖向上有高低起伏的变化,精致巧妙。游人行至园西侧,可寻山石云梯辗转至主建筑“栝苍亭”,为布局之“转”。亭居高临池,位置和造型都突出,而尺度又与环境相称。亭虽小但划分为里外两层空间。内层借壁置博古架,外层则可向园内俯瞰全园,成为全园成景及得景的最佳视点,是全园布局之“合”,也为景观序列之高潮。
2013-11-12 16:10 上传
下载附件
(53.47 KB)
残粒园的假山“因境选形”,将游人从平面上的二维空间,引向立体的三维空间,以补偿平面用地过小之弊。设计者在园中西北角选“石洞”之“形”,并可循洞登高至亭,引观者从高度空间欣赏园林。此外,园中四株大型乔木分置于角隅,墙上开漏窗数孔等,都以求空间层次的变化为目的。残粒园的造园经验说明“因境选形”之后,不同的假山组合单元之间的布局方式,在全园空间层次营造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