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摩崖石刻之谜 [打印本页]
作者: yixiangtiankai 时间: 2013-7-24 09:14
标题: 摩崖石刻之谜
摩崖石刻之谜
君山有许多未解之谜值得让人去探寻,其中更有一些传说扑朔迷离,引起人的兴趣。君山南麓的摩崖石刻就是一个至今还为解开的迷。
君山南麓的断壁残崖间的摩崖石刻曾经是一个令人遗忘的角落,以至经历了年代的久远,湖水的侵蚀,摩崖石刻如今只剩下三方残存的印迹。一方在半山腰上,为清代嘉庆年间所刻,碑文云:“嘉庆四年正月九,偷闲寻胜到山陬。古今富贵同湖水,云影波光不少留。陈三辰。”其年代、作者和内容皆一目了然。另外二方在山脚湖滩边,一大一小二方相隔数米。大的长约一米七,宽一米,阴刻着人字刀法,仅有二个字,非常清晰,中间以一条直线隔断,左边刻着“ ”字,右边刻着“ ”字。小的约长一米二五,宽不足半米,阴刻平底,右边的字跟大方左边的字相似。按右边的字迹看,此方石刻应为三个字,但其它二字已经模糊不清。正因为它的残缺,它的冷僻古奥,才更显出它的神秘和珍贵。
人的想像力是相当丰富的,但想像终归是想象,而不是历史。有人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发现了新大陆,便把与摩崖石刻联想于一起,于是便有了秦始皇封山印的传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一段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于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于是故事发生了嬗变。民间的传说就越说越神,越说越像有那么回事:一天,秦始皇来到了洞庭湖,并被风浪所阻,没有登上衡山一览圣境,便把一腔怒气发给受尽磨难的二妃,不与二妃葬身之地。于是便有了君山的劫难,君山的树亦尽数被砍光、烧光。秦始皇企图烧焦君山的土壤,并取出九龙镶金玉玺,对着山崖盖了二印,想让二妃的魂魄永世不得超生。然而,个人意志是很难改变自然的规律的,君山并没有因为秦始皇的暴虐而扼杀灵性,反而更加出落得楚楚动人,让人对她产生无限的怀想和情感。如果这个传说是事实,那也只能说明一点:秦某人曾经到此一游!
摩崖那神密石刻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是却让后人费了不少心血去考究。查阅遍历代府州县志,几乎没有关于摩崖石刻的记载。今天各种介绍君山名胜的书,对于这二块石刻有着三种说法,但这几种说法几乎都没有确切的科学根据。一是以《岳阳市文化志》为代表的认为是山印,字为篆体,是封山和永封的意思。这种说法是依照传说的得来的。清代作家黄秀也认为《君山十二螺髻赋》:“泐古篆于藓壁”,此石刻为篆刻。然而,却有人翻阅了《六书通》、《汉印文字征》、《古文字类编》、《甲骨文编》、《金文编》等十多种古篆典籍,都没有发现有这二个字的写法。对于“永“、“封”、“山”字有近百种写法,也没有一字与此石刻相似。第二种说法是元代的八思巴文。唐华元主编的《岳阳纪略》对此有过记载。据《辞海》上记载,八思巴文是元代第一任帝师,八思巴(1235年—1280年)奉元世祖之命从藏文字母演化而制定拼音文字,到元六年(1269年)作为国家的正式文字颁行,称为“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八思巴”字。此字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件,同时也译解一些外国书籍和转写汉文与藏文。后来因为文字不很规范等原因被淘汰出局。可是,远在唐代开元年间,就有张说的《游洞庭湖湘山》的“岩坛有鹤过,壁字无人识”的诗句。如果张说所指是摩崖石刻,那么石刻上的字自然就不会是八思巴字了。第三种说法认为是佛道的符咒。但据道士讲,符咒之字多半跟“鬼”和“雨”等字相联,笔划较多,且与多个汉字组合。此说也未能站稳脚跟。
摩崖石刻到底是何人所写,是何意思,可能已无法考证了。但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字迹很明显,笔力苍劲,不可能是秦始皇的封山印,也有可能是某个落魄书生和云游道士随意涂鸦而已吧。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