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叠山的技术措施 [打印本页]

作者: jswanglan    时间: 2013-5-20 10:09
标题: 叠山的技术措施
1、压:“靠压不靠拓”是叠山的基本常识。山石拼叠,无论大小,都是靠山石本身重量相互挤压而牢固的,水泥砂浆只是一种补强和填缝的作用。


  2、刹:为了安置底面不平的山石,在找平石之一至数块控制平稳和传递重力的垫片,北方假山师傅称为“刹”,江南假山师傅称为垫片或重力石。山石施工语有“见缝打刹”之说,“刹”要选用坚实的山石,在施工前就打成不同大小的斧头形片以备随时选用。这块石头虽小,却承担了平衡和传递重力的要任,在结构上很重要,打“刹”也是稀量技艺水平的标志之一。打刹一定要找准位置,尽可能用数量最少的刹片而求得稳定,打刹后用手推试一下是否稳定,至于两石之间不着力的空隙也要适当地用块石填充。假山外围每做好一层,最好即用块石和灰浆填充其中,称为“填肚”,凝固后便形成一个整体。


  3、对边:叠山需要掌握山石的重心,应根据底边山石的中心来找上面山石的重心位置,并于保持上、下山石的平衡。


  4、搭角:石工操作有“石搭角”的术语,这是指石与石之间的相接,特别是用山石发券时,只要能搭上角,便不会发生脱落倒塌的危险。搭角时应使两旁的山石稳固,以承受做发券的山石对两边的侧向推力。


  5、防断:对于较瘦长的石料应注意山石的裂缝,如果石料间有夹砂层或过于透漏,则容易断烈,这种山石在吊装过程中因难会发生危险,另外此类山石也不宜作为悬挑石用。


  6、忌磨:“怕磨不怕压”是指叠石数层以后,其上再行叠石时如果位置没有放准确,需要就地移动一下,则必须把整块石料悬空起吊,不可将石块在山体上磨转移动去调整位置,否则会因带动下面石料同时移动,从而造成山体倾斜倒塌。


  7、铁活加固设施必须在山石身重心稳定的前提下使用铁活用以加固。铁活常用熟铁或钢筋制成。铁活要求用而不露,因此不易发现。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A、银锭扣为生铁铸成,有大、中、小三种规定,主要用不以加固山石间的水平联系,先将石头水平向接缝作为中心线,再按银锭扣大小划线凿槽打下去。古典石作中有“见缝打卡”的说法,其上再接山石就不外露了。北海静心斋翻修山石驳岸时曾见有这种做法。


  B、铁爬钉


  或称“铁锔子”,用熟铁制成,用以加固山石水平向及竖向的衔接。南京明代瞻园北山之山洞中尚可发现用小型铁爬钉作水平向加固的结构。北京圆明园西北角之“紫碧山房”假山坍倒后,山石上可见约10厘米长、6厘米宽、5厘米厚的石糟,槽中都有铁锈痕迹,也似同一类做法。北京乾隆花园内所见铁爬钉尺寸较大,长约80厘米、宽10厘米左右、厚7厘米,两端各打入石内9厘米。也有向假山外侧下弯头而铁披爬内侧平压于石下的做法。避暑山庄则在烟雨楼峭壁上有用于竖向联系的做法。


  C、铁扁担多用于加固山洞,作为石梁下面的垫梁。铁扁担之两端成直角上翘,翘头略高于所支承石梁两端。北海静心斋沁泉廓东北,有巨石象征“蛇”出挑悬岩,选用了长约2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的铁扁担镶嵌于山石底部。如果不是下到池底仰望,是看不出来的。


  D、马蹄形吊架和叉形吊架


  见于江南一带,扬州清代宅园“寄啸山庄”的假山洞底,由于用花岗石做石梁只能解决结构问题,外观极不自然。用这种吊架从条石上挂下来,架上再安放山石便可裹在条石外面,便接近自然山石的外貌。


  E、模胚骨架


  岭南园林多以英石为山,因为英石很少有大块料,所以假山常以铁条或钢筋为骨架,称为模胚骨,然后再用英石之石皮贴面,贴石皮时依皱纹、色泽而逐一拼接,石块贴上,待胶结料凝固后才能继续掇合。


  8、勾缝和胶结


  掇山之事虽在汉代已有明文记载,但宋代以前假山的胶结材料已难于考证。不过,在没有发明石灰以前,只可能在干砌或用素泥浆砌。从宋代李诫撰《营造方式》中可以看到用灰浆泥假山、并用粗墨调色勾缝的记载,因为当时风行太湖石,宜用色泽相近的灰白色灰浆勾缝。从一些假山师傅拆迁明、清的假山来看,勾缝的做法尚有桐油石灰(或加纸筋)、石灰纸筋、明矾石灰、糯米浆拌石灰等多种,湖石勾缝再加青煤,黄石勾缝后刷铁屑装置盐卤等,使之与石色相协调。


  现代掇山,广泛使用1:1需要水泥砂浆,勾缝用“柳叶抹”,有勾明缝和暗缝两种做法。一般是水平向缝都勾明缝。在需要时将竖缝勾成暗缝,即在结构上结成一体,而外观上若有自然山石缝隙。勾明缝务必不要过宽,最好不要超过2厘米,如缝过宽,可用随形之石块填后再勾浆。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