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香港湿地公园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熊
时间:
2013-3-28 15:37
标题:
香港湿地公园
1 香港湿地公园概况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后海湾南岸,尖鼻咀半岛东南方,天水围新市镇东北部,靠近香港与深圳的边境,占地 61 ha。其所处的土地原本拟用作生态缓解区,以弥偿因天水围的都市发展而失去的湿地,并且分隔天水围、后海湾拉姆萨尔公约湿地和东北面的米埔沼泽区。
在 1998 年,渔农自然护理署及香港旅游发展局展开了一项有关把该生态缓解区扩展成为一个湿地生态旅游景点的可行性研究,并将其命名为“国际湿地公园及访客中心”。研究的结论是可在该生态缓解区发展一个湿地公园,而不削弱其生态缓解功能。香港湿地公园的发展更可将该生态缓解区提升成一个集自然保护、教育及旅游观光,市民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世界级景点,打造为将环境保护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示范工程。
园区内有农业活动,包括渔塘、蚝场及其它耕作农地。园内野生生物种类繁多,包括雀鸟、蜻蜓、蝴蝶、两栖生物、爬虫类动物、哺乳类动物及鱼类。每年有超过12万只季候鸟在这里过冬或作迁飞时的中途休息站。香港湿地公园丰富的生态资源及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成为其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因此,公园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强调人的参与性,丰富访客的体验。
2 香港湿地公园规划目标
香港湿地公园一方面展示了香港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及突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供以湿地功能及价值为主题的教育及休闲场地,供本地居民及海外游客使用。其规划目标为:
(1)展示香港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并强调必须予以保护,缓解米埔湿地自然保护方面的压力。
(2)建设一个国际级的旅游景点,服务市民、游客、及对野生生物和生态学有专门兴趣的人士
(3)提供一个有别于一般观光地方的景点,以扩阔外国游客在香港的旅游体验
(4)切合本港居民的文娱活动需求
(5)提供可与米埔沼泽自然护理区相辅相成的设施
(6)提供教育机会和加强市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成为独具特色的教育、解释和资源中心
3香港湿地公园规划内容
香港湿地公园分为访客中心和湿地保护区两部分,主要由天水围生态缓解区所建造的人工湿地所构成。
1)访客中心
湿地公园的访客中心又称湿地交互世界,位于公园入口处,是一个两层高的建筑物,总面积约1万m2。其中设有五个湿地主题展览廊,面积由250~1200m2不等,展览各具主题,分别展出有关生物多样化、文明发展和自然保育展品。访客中心内还设有一个可容纳200人次的放映厅;一个餐厅;一个礼品店及室内儿童游戏区(沼泽历奇)以及课室和资源中心。
2)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占地约60ha,包含人造湿地和为水禽而重建的生境:淡水沼泽、储水湖、芦苇床、草地、矮树林、树林、红树林以及人工泥滩。访客设施集中在保护区北部连接访客中心的地方,不同的教育径,即溪畔漫游径、演替之路、红树林浮桥和分布于河畔、鱼塘和泥滩的观鸟屋引领游客走进不同的生境,寻访各式各样的有趣生物。同时设计师注意利用地形、树林及建筑物分隔访客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4香港湿地公园小品分析
公园一期工程曾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 2000 年周年大奖会长奖,二期工程亦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 2006 全年建筑大奖。2007 年又获城市土地学会颁发 2007 年全球卓越奖。这是湿地公园自落成后获得的第 14 个奖项。虽然大部分奖项的取得源于园区内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减材的案例以及能源循环利用的设施。但是整个公园除主体建筑之外的那些园林小品设计也在设计中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功能的满足
香港湿地公园纪录有鸟类 190 多种。每年有超过 12 万只季候鸟在香港湿地公园的保护区内过冬或作迁飞时的中途休息站。因此湿地保护区内,设有多处河畔观鸟屋(如图 4-15),为游人以及鸟类爱好者提供观察鸟类活动的场所,强调人的参与性在湿地公园规划中的重要位置。
观鸟屋作为园林小品的一种类型在设计上一般分为两层,上一层为带有三面大璃窗的远眺观鸟台,下一层为供游人观察鸟类在水面附近活动的观测间,而且在下一层的立面设计上与上一层强调视线通透的玻璃窗设计不同,利用木质板材将观测面等分为数个小格窗。这样的设计构思是从满足观鸟屋的使用功能出发的:一方面让观测者处于较隐蔽的空间内,不容易惊扰到鸟类活动,保证观鸟活动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板材形成的格窗正好可以为观测者架设观测设备以及拍摄器材提供合理的空间(如图 4-16),形成隐蔽的观测点的同时也保证了视野的可达性。
同时,观鸟屋的一些细节设计也体现出其人性化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闪光点。比如观鸟屋内一层靠观察窗边设有供游人进行观测作业的平台,平台上设有机玻璃,下面是不同鸟类的图片展示,让观测者能够轻松识别所观测鸟类的种类。平台下方用同样的材质和简洁的直线造型设置了供游人观测休憩的坐凳。另外,许多观鸟屋都采用的是架空设计,究其原因,一方面考虑到湿地水面高度的变化,另一方面保证了生物迁移的廊道通畅,同时也能够吸引鸟类靠近观鸟屋活动。
2)形式的塑造
由于香港湿地公园的定位为具有国际性义意的重要旅游景地,且公园周边的环境有一侧被城市高楼所包围,在公园入口处设有体量较大的造型现代的游客中心。因此公园内部的园林建筑小品的形式与公园周边场地的氛围相融合,与游客中心的形式相统一,大都以现代简洁的直线条,钢构架、混凝土和玻璃的组合变化来塑造亲近湿地环境而又不乏现代气息的形式感。
如湿地展示廊外侧的构架,作为建筑与室外空间的过度地带,廊架的设计既要考虑展示廊视觉效果的延续又要考虑作为建筑外延空间的功能延续。因此,在廊架的形式塑造上,延续了建筑的造型风格,采用喷白色防锈漆的工字钢为廊架的主体,虽然是现代材料,但由于颜色上的处理,与建筑顶面连成一体,显得体态轻盈、风格清新,并不与湿地的自然生态氛围相冲突。廊架在白色工字钢之间排列木质板材,并运用透明玻璃作为顶面,形成线与面的虚实组合,在满足遮挡风雨的功能同时,形成视觉上的韵律感与秩序感,突出纵向空间的延续。在廊架外侧竖向上立有板材排列而成的景墙,其形式感与廊架顶面板材的排布相一致,起到划分空间、控制人流,柔化建筑立面生硬感的作用。
3)材质的选取园区内大部分园林小品的材质如雕塑、引导牌、科普设施、廊架等都采用的是富有现代气息的玻璃、钢材与具有生态自然特征的木质、石材相结合的组合形式。这种取材手法在众多城市湿地公园的园林设计当中都得到了体现与运用。然而香港湿地公园在此基础上又有创新的理念与实践。
为了实现多样化的设计目标,香港湿地公园确立了三个主要的生态设计理念:环保优先的理念、可持续的概念、和谐共生理念。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公园对于再生材料的运用以及节能设施的规划。
在建筑的材料选择上优先采用可以更新的软木材而不是硬木材。研成粉末的硅酸盐粉煤灰代替了一部分水泥掺入到混凝土中以增加其防水性。有大约20000t的碎混凝土用作石坡料和底层材料。而园林小品的设计在材料的选取上同样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期工程中的许多园林小品材料都是“废物利用”:例如广州某传统中式建筑拆下来的砖被重新做成入口坡道和中庭的墙;从军器厂街、察总部拆卸下来的花岗岩废料、钢板,海边常见的蚝壳都被运用于动物折纸造型的雕塑以及笼墙小品设计之中。
笼墙作为公园中景墙的类型之一,常常与廊架组合形成空间的围合。而墙体的设计与一般实心的砖墙和镂空的花墙不同,它更多的是强调肌理的变化和文化符号的表达。在材质的选取上,用钢构架和隔板作为景墙的“骨骼”,内部填充蚝壳与铁丝网的叠加在形成面的肌理的同时,也是当地的特色产业蚝类养殖的一个象征付好的提取,形成具有场地风情特色的景观表达方式。
4)文化的体现
香港是亚洲繁华的大都市,地区及国际金融中心之一。1842 年至 1997 年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 年 7 月 1 日回归中国。香港湿地公园的原址只是一片普通的湿地。香港政府在发展天水围新市镇的同时,打算用这片土地来补偿于发展时所失去的具生态价值土地。因此湿地本身没有太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仅有一些农业生产活动,包括渔塘、蚝场及其少量耕种活动。因此园区内园林小品的设计在内涵上没有太多历史、民俗文化元素的反应,更多的是一种现代都市风情的体现或者是湿地自然资源的展示。如香港湿地公园中的一处广场设计,由地形、水体、植物、构筑物这园林四要素整合体现出的空间氛围是简洁现代的、充满活力的、井然有序的。
广场中的园林小品包括水景设施、灯具、廊架、坐凳等等。其中坐凳的设计不仅起到供游人休憩的作用还参与了空间的界定。混凝土材质的坐登与园区内建筑外墙面的材质统一,U 字型的简洁造型向人们传达一种时尚和前卫的信息。灯具的设计综合了香港的都市文化和湿地中的动物资源。灯具的造型为纯粹的立方体,顶部是鸟类动物的雕塑,生动的展现出一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现代都市与古朴自然完美融合的画面。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