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网

标题: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散谈(之五)(上) [打印本页]

作者: Mandy    时间: 2013-1-31 09:44
标题: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散谈(之五)(上)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散谈(之五)(上)
[ 来源 ] 《绿笔采风》2009年第3   [ 作者 ] 佚名
我国园林,“园因景成,景因园异”,虽然园林景致均由水山、花木、建筑组成,但其妙处可说是园园不同。所以明造园大家计成说,园林“有法无式”,即只有总的艺井规律,而无固定的陈式。要问治古园之法,首先便是“自然”。自然界的山水林泉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气的有机整体,中国风景艺术最讲究的便是“师法自然”,也就是说造园时必须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地去组织,去创造各种景色。
山水脉理之法
“天下之山,得水而悦;天下之水,得山而正”,这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游赏山水风景的经验之谈。自然山水的关系极为多样,有相争的,如峡谷深渊;有相依的,如曲岸平湖;有相和的,如丘陵溪涧,这不同的关系赋予山水景不同的风格。园林中的山水景是对自然的概括和提高,因而按照山石的脉络走向和水的源头流向来组织风景,是最重要的。正如园林家陈从周说的:“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
拥翠山庄是苏州城外虎丘风景中的一座小园。它位于虎丘寺二山门西侧,因着山麓的自然坡度,逐层升高,与真山混然气。园门向南,十余级朴素的青石踏步将游人引入翠树掩蔽的简洁门洞。内有小轩三间筑于岗峦上的古木间,深邃幽奇。轩北不远处,有突起平台,台上建亭名“问泉”,与轩屋和陡峭的山坡互成犄角之势,是引导人们登山的点景小筑。小亭西、北两面,和着真山悬崖的石脉,又堆了—座湖石小山,间植紫薇,白皮松,石榴等花木,令人真假莫辨。—边,园墙隐约于山石花木之中,使园内小景和园外自然山林融合在一起,充满着生机和意趣。
然后,由自然山石和稍经人工叠砌的蹬道盘曲而上,可到小园主建筑灵澜精舍的平台上。这里已是虎丘山腰,往下看,是一片葱翠的山麓风景;抬头望,则是巍巍古塔。按照自然脉理,人工构筑的小园与大的山水景色得到了协调和统一。
与拥翠山庄不同,寄畅园虽然亦处于惠山脚下,但却是平地园,它的山景中,有真山,亦有假山,假山中又有土山和石山,但造园家按照自然脉理,因地制宜地置山景,使真山假山浑成一体,气势奔走相连,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造诣。
惠山东麓伸出的—支余脉直接寄畅园西壁,并有数点余脉突入园内,于是就依顺着园外真山的脉络走向,掇土筑山。其方法也是仿效自然,以土为主,在—些高阜及关键处点以山石,其走向与真山脉络保持一致,石质石色及纹理也相同,不流露出人工斧凿的痕迹,因而土山虽仅高数公尺,但游人却有置身于真山脚下之感。
然而,园林要源于自然,更要胜于自然,为了组景,造园家在局部处还是对山进行了艺术加工。如使水池西面大假山中部较高,正好处于园景构图中心,逐渐向东、向南低落下去,山势延绵至花园西北部又重新高起,看上去似乎与惠山相连。而东部小岗正好对着锡山,所以游人常说此山“头迎锡山,尾联惠山”,使园内山景自然向园外两座真山伸展开去。
苏州沧浪亭,是—座文人名园,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就享有盛名。当时,诗人苏舜钦被人陷害,罢官隐居苏州,买下城南一块废地修筑园林,为感慨命运的作弄,他在大假山上筑一小亭,取名“沧浪”,并以此作为园名。诗人当年很欣赏假山景色,他自己作的记中,曾以“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来赞美。城中小园的平地堆山何以能成为幽深的城市山林,关键还在于依照真山脉理之法使之自然清新。
这座土石相问的大假山羞不多占据了花园前半部的整个游赏区,但并不显得庞大和迫塞。这里没有像其他小园那样,在小范围内又堆山又挖池,而是将重点放在假山的起脚,林木的栽植,磴道的布置上,它以苍古的山石,葱葱太树和自然盘曲的小道来显示景色的野趣。整个山上建筑无多,仅西部次峰上修了一座石亭——沧浪亭。一路游去满山参天古树,青竹岚岚,枝影婆娑,非常宁静,充分表现了应用自然山水规律造景的巧妙构思和娴熟技巧。
“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光有苍古的假山还不够,还需要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给山带来生气,才能活泼泼地映出山的精妙,沧浪亭的自然还在于造园家能别具匠意地巧借园外之水,为园内风景添色。巧在南边有一条天然河汊——葑溪,于是便改城市花园用高墙围闭的做法,滨河修了一条贴水长廊。这样便可剪来半幅秋波,使山情水意融合在—起。
滨水游廊为复廊,即由带有各式花窗洞的墙将廊一隔为二。北半廊主赏山景,南半廊则挑出水面专看水色。沿廊还设置了藕香榭、面水轩、观鱼处等临水亭台,作为游廊衔接的转折和收头。这样,借助于敞廊和花窗洞,园内的山林和园外的水流互为呼应,成为古典小园造山借水而使生机焕发的典范。游人如在亭中小憩,近处可见质朴的古木山石;透过曲廊,又可窥见河上扁舟;耳畔时闻林木哗哗作响。此时此景,回味亭柱上镌刻的欧阳修与苏舜钦沧浪亭诗的集句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定会获得极大的赏景美感。
植物与建筑的自然
“好鸟鸣随意,山花落自然。”和堆山理水一样,古园中花草树木及小动物的点缀也要顺应自然,我国园林的花木,虽然也经过人工的莳栽和培植,但绝大多数仍然保持着自然生长的姿态,不允许留下人工修饰的痕迹。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中看不到西式花园里那种笔直的林荫道、修剪成几何形的树木,以及修剪得规规正正的花台。
其次,古园植物不追求名贵品种,除个别品赏名花的院落外,花木配置也同自然田野中相仿佛。这便是计成说的“梧阴匝地,槐阴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园冶·园说》)。
造园家每每注意选取易成活、好管理、姿态雅俭的品种。据(江南园林志)载,清初文人徐日久认为园林植物要有三不蓄:“若花木之无长进;若欲人奉承;若高自鼎贵者,俱不蓄。”这样,在他主持建造的园林中,就有一种自然朴实的风貌:
故庭中惟桃李虹白,问错垂柳风流,其下则兰蕙夹竹,红蓼紫葵,堤外夹道长杨,更翼以芦苇,外用茱黍,前有三道菊畦,杂置荜麻玉梁膏,长如青黛,此法多自然,不烦人工。
花木与园内建筑、山水景的配置也有一定规律可依。一般而言,花色浓深的宜植于粉墙旁,花色淡雅的宜植于绿丛或黄褐色的山石前。桂花、白玉兰,腊梅等芳香植物不宜植于空旷处,要用花墙庭院稍加围隔。此外,桃宜植小桥溪畔,桃花流水;杏宜植屋角墙根,红杏出墙;榴宜植粉墙绿窗,花艳果红。有些小院,高墙相围,阴地多而向阳地少,在墙阴处则宜栽耐寒耐阴植物,如女贞、棕、竹等,以免到秋冬光秃无物。轩廊外,花架上则可种紫藤,入春后现出满树繁花,—架绿荫,为室外留坐赏景提供方便。
苏东坡曾这样来评价园中的建筑和花木:“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草木如名节,久而后成。”意思是说建筑乃土木之事,有钱便能立即营造,而园林花木却不能速成,需要十几年或数十年的生长,就像人的名节一样,久而见分晓。这和《园冶》说的“雕栋飞楹易构,荫槐挺玉成难”的意思相同。因此为使园景生气和自然,就要留出古木大树,来渲染山野气氛。
“黄茅亭子小楼台,料理溪山煞费才”。建筑是花园中唯一的人工创造之物,如何处理好它与山水林木的关系,表现出自然和生气,确实顿费踌躇,而因地制宜,灵活布置是建筑自然的关键。具体地讲,即它必须多曲折、多变化、多开敞。








欢迎光临 假山网 (http://grc33.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